中国网·滨海高新讯 天津沿革:金代:直沽寨;元代:海津镇;清代:天津卫。都带“水”偏旁。
天津市是全国历史文化名城。约在4000多年前,现在的天津市区所在地逐渐全部露出海底成陆,而至迟到战国时期,这里已有先民劳作生息。在西汉时期,现在天津的地域隶属渔阳郡。金朝在海河边设立“直沽寨”,成为畿南军事重镇。元代在直沽设“海津镇”。明永乐二年在直沽设卫,兴工筑城,并赐名“天津”,意谓“天子车驾渡河之处”。接着设天津左卫、天津右卫。“卫”是明朝的军事建制,天津三卫士兵定额16800人。清顺雍正年间改天津卫为天津州,不久升州为府,辖天津、静海、青县、南皮、盐山、庆云、沧州六县一州。
我们今天所说的大运河开掘于春秋时期,完成于隋朝,繁荣于唐宋,取直于元代,疏通于明清(从公元前486年始凿,至公元1293年全线通航),前后共持续了1779年。在漫长的岁月里,主要经历三次较大的兴修过程。到了隋朝,隋炀帝动用几百万人,开凿贯通了大运河,这为以后国家的经济文化空前繁荣作出了巨大贡献),隋代开始全线贯通,经唐宋发展,最终在元代成为沟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贯通南北的交通大动脉。
京杭大运河是我国仅次于长江的第二条“黄金水道”。价值堪比长城,是世界上开凿最早、最长的一条人工河道,全长1794公里,是苏伊士运河的16倍,巴拿马运河的33倍。
现存的大运河都是明清留下来的,那时是运河发展的鼎盛期。这条大动脉,带来了中国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南北物资大交流,也推动了文化的交流。民俗、饮食、工艺、文学艺术都得到了充分的交流和发展,形成了独特的漕运文化。
京杭大运河在天津境内,就是北运河(长180公里)和南运河(长414公里,历史上曾是隋唐大运河永济渠的一部分,因隋炀帝曾乘龙舟沿永济渠抵涿郡,故南运河被称为御河。)在天津会师,又在这里被海河一齐送入渤海。因此海河成为连接运河航运与海运的唯一通道。据记载,漕运发达时期,从天津到通州的北运河上每年要承载2万艘运粮的漕船,官兵12万人次,连同商船共3万艘。水道的开通使小小的直沽寨很快发展成了远近闻名的“天津卫”。因此天津城市的兴起与漕运有着密切的关系,可以说,天津是运河载来的城市。
(交通时空节目由天津市公安交通管理局、天津电视台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