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侧立在海里的沉船正过来——交通运输部上海打捞局打捞7000立方米挖泥船“奥圣65”轮纪实
中国网·滨海高新讯 7月25日12时,经过交通运输部上海打捞局64天的艰苦奋战,距天津港14海里附近、呈94度侧立在海底的耙吸式挖泥船“奥圣65”轮的甲板,终于露出水面,重新“面朝天空”。我国国内首次采用了海上非开挖新技术,展示了一场打捞沉船的“经典之作”。
沉船左倾94度深陷航道“喉咙口”
2008年12月21日,刚出厂的7000立方米耙吸式挖泥船“奥圣65”轮不慎侧沉在据天津港14海里的天津港航道附近的大沽口锚地。该船总长为114.5米、宽19.8米,行深9.6米,自重4786吨,呈94度倾斜,侧立在海里。
“奥圣65”轮侧沉在天津港航道一侧的锚地,这里是船舶进出天津港的咽喉要道,每日船舶流量成百上千艘次。“奥圣65”轮大部分已经没入水中,仅四分之一露在水面。对于过往船舶而言,“奥圣65”轮就如一只半浮在水面的“潜水艇”,稍不留神就会被其撞翻,严重阻碍了天津港航道。有关方面组织多方打捞,但没有成功。2009年2月18日,“天台81”不慎撞上“奥圣65”轮后沉没。连环的沉船事故引起交通运输部、港口、船东各方高度关注,如何拔掉深陷天津港航道“咽喉”的“刺”成为燃眉之急。在反复进行比对筛选后,船东将信任的目光投向了上海打捞局。上海打捞局临危受命,从今年5月23日开始,上海打捞局的多艘工程船、包括26名潜水员在内的70多名工程及技术人员挥师北上,拉开了一场打捞沉船攻坚战的大幕。
攻克海底穿钢丝绳难关
“奥圣65”轮左舷陷入海底泥下至5米,且以94度的倾斜角度插在淤泥之中,如何将船舶扳正,是打捞工程能否成功的最为关键的一步。经过对船体的细致观察,工程技术人员决定,从船底下穿过32根钢丝绳,拴在插在淤泥中的左舷上,然后用三台起吊机一起起吊,把左舷从海底拉出来。
如何把钢丝绳穿越海底宽20米的淤泥,拴到左舷上?这是整个打捞工程的要害。按照传统的做法,潜水员下到海底,用水枪清出一截淤泥,向前穿一节钢丝绳,穿一根钢丝绳就需要一周的时间。国际上有专门从海底穿钢丝绳的设备和技术,但是要求中方花费2000万元人民币购买。打捞技术人员冥思苦想,如何能创造出我们自己的穿越海底技术?陆上作业的一种工具引起了他们的重视。陆上为了埋天然气管道等,使用一种“导向钻”,从马路一侧穿洞从地下通向另一侧,而非从路面开槽施工,以免造成路基损坏。
打捞人员灵机一动,何不将陆上的导向钻技术引用到海底穿绳中?上海打捞局高级工程师徐志成介绍,在海上应用“非开挖导向钻技术”,与陆地上比起来不可同日而语。作业时,两艘施工船分立“奥圣65”轮左右两侧,首先,由“一号”施工船上开动非开挖导向钻机,在船底淤泥中掘进,再由潜水员下水探摸,寻找到钻杆顶端,将一根16毫米粗的钢丝绳引入船底。随后,“二号”施工船上的打捞人员再将16毫米粗的钢丝铆上24毫米粗的钢丝,由“一号”施工船绞车带缆穿过船底,此时,穿过船底的钢丝绳就变成了24毫米粗。如此进行四五次来回拖动,钢缆逐渐由细变粗,最终,穿过船底的钢缆被转换成了直径110毫米的碗口粗钢缆。以往一周才能穿一根,现在4小时可以穿一根。
6月9日,在“奥圣65”轮船底4.5米的泥下,打捞人员经过7天的昼夜奋战,终于穿过了32道碗口粗的钢缆。
具备足够承受力的钢缆穿好后,如何保证船舶能够按要求扳正呢?这又是一项摆在打捞人员面前的课题。
经过细致考虑,工程技术人员在“奥圣65”轮外露于水面上的右侧船舷上寻找到了扳正的受力点,然后,他们在船舷上均匀焊制了32个、每个抗拉强度为120吨的缆桩。缆桩焊好后,将从船舶一侧穿过的32根钢缆牢牢地固定在每一个缆桩上,等待着船舶扳正施工展开。
海底“拔萝卜”
“奥圣65”轮自重有4786吨,而该船是一艘挖泥船,泥舱中堆积了大量的淤泥。打捞技术人员估计,如果船舶自重再加上舱内淤泥和海底吸附力,该轮的打捞重量不少于6000吨。因此,在船舶打捞扳正施工之前,首先要对“奥圣65”轮船舱内约1800立方米的淤泥进行24小时不间断清淤。
为了尽量将船舶打捞重量降到最低,打捞人员开足两台大马力高压泥泵,对沉积在舱内的淤泥进行了为期20多天的连续抽淤,以减少扳正时因船舶过重造成的阻力。
7月25日9时,在“奥圣65”轮扳正起浮现场,记者看到,32根碗口粗钢缆已经从左右两侧牢牢兜住“奥圣65”轮,在1000吨级浮吊船“勇士号”、1300吨级浮吊船“稳强3号”、1700吨级浮吊船“德赢号”三艘大型浮吊的联合操纵下,“奥圣65”轮被一点一点地扳正了身姿。
约摸2小时后,“奥圣65”轮被基本扳正,甲板垂直向上,扳正成功!在随后的一周时间内,他们将对船舱内的泥水进行后续清淤的工作,然后交付船东。(林红梅、赵国财、林依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