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中新天津生态城规划 “绿色之城”将崛起
中国网·滨海高新讯 在滨海新区的一片土地盐渍、淡水匮乏的荒滩上,未来将崛起一座生态之城。2008年9月28日,中新天津生态城这个中国和新加坡两国政府选择的战略性合作项目正式开工建设,这个将可持续发展理念贯穿其中的未来之城有望使两国共享收益。那么在那片规划面积3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建起的这座生态城将如何保障“生态”,市规划局总规划师霍兵通过对《中新天津生态城规划》的解析,给了我们一个肯定的答案。 在滨海新区的一片土地盐渍、淡水匮乏的荒滩上,未来将崛起一座生态之城。2008年9月28日,中新天津生态城这个中国和新加坡两国政府选择的战略性合作项目正式开工建设,这个将可持续发展理念贯穿其中的未来之城有望使两国共享收益。那么在那片规划面积3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建起的这座生态城将如何保障“生态”,市规划局总规划师霍兵通过对《中新天津生态城规划》的解析,给了我们一个肯定的答案。
一串硬指标 衡量方方面面
中新天津生态城坐落在滨海新区,距离滨海新区核心区15公里、距离天津中心城区45公里、距离北京150公里,规划面积约30平方公里。相关部门制定了中新天津生态城指标体系,确定了生态环境健康、社会和谐进步、经济蓬勃高效的22条控制性指标和区域协调融合的4条引导性指标,作为管理生态城发展建设的量化标准。其中,百万美元GDP碳排放强度低于150吨,可再生能源利用率达到20%,区内绿色出行比例达到90%,垃圾回收利用率达到60%等指标接近甚至超过先进国家水平,为生态城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科学依据。
轻轨北延线 生态城主轴
中新天津生态城规划面积为30平方公里,建设用地约为25平方公里。规划常住人口控制在35万人。计划用10-15年时间建成。
生态城坚持集约节约利用土地原则,采用紧凑型城市布局,将津滨轻轨向北延伸,结合两侧地块的开发,集聚现代服务业、居住、休闲等多种功能为一体,轨道沿线建设大面积开敞绿化空间,形成生态谷,成为生态城的发展主轴,并将生态城土地划分为四个综合片区。在中部片区结合生态谷建设生态城的城市主中心,在南北两个片区依托轻轨站点分别建设城市中心,形成“一轴三心四片”的布局结构。在蓟运河故道围合的区域大面积实施水体治理、土壤修复,形成湿地景观效应,建设生态岛。将营城污水库、蓟运河和蓟运河故道三大水系连通,构建景观优美、循环良好的水生态环境。以蓟运河和蓟运河故道围合区域为中心,构建六条以人工水体和绿化为主的生态廊道,构成生态城绿化体系的骨架,建成以景观、环境、休闲等功能为主的城市“绿脉”,形成“一岛三水六廊”的生态格局。
充分尊重自然 湿地“零损失”
生态城坚持生态保护与修复相结合,充分尊重自然本底,划定生态保育区及候鸟栖息地为限制建设区,对蓟运河沿岸和永定河口湿地实施严格保护,确保自然湿地净损失为零。
启动污水库的底泥、水体及蓟运河、蓟运河故道水体(一泥三水)的治理工作,使生态城地表水水质达到国家Ⅳ类环境水体标准,变污水库为清净湖。结合现有的自然景观条件, 紧扣实现人与自然和谐、互动的主题,打造现代、生态、亲水的城市景观。
打造低碳城市 利用清洁能源
面对全球气候变化,世界各国协同减低或控制二氧化碳排放。低碳城市要求工业产业布局应低碳化、循环化。而中新生态城根据发展定位,重点发展节能环保、科技研发、总部经济、服务外包、文化创意、教育培训、会展旅游等现代服务业,形成节能环保型产业集聚区。
生态城建立循环利用体系,建设污水处理、中水回用、雨水收集系统,多渠道开发利用再生水和淡化海水等非常规水源,非传统水源使用率要达到50%。建设城市直饮水工程,人均生活用水指标控制在120升/日。积极开发应用风能、太阳能、地热、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形成可再生能源与常规清洁能源相互衔接、相互补充的能源供应模式,构建清洁、安全、高效、可持续的能源供应系统和服务体系。2020年,生态城要全部采用清洁能源,100%为绿色建筑;可再生能源利用率要达到20%;人均能耗比国内城市人均水平要降低20%以上。
慢行交通网络 实现绿色出行
中新生态城建设以绿色交通系统为主导的交通发展模式;以津滨轻轨延长线串接生态城主次中心和各片区,形成生态城对外大运量快速公交走廊。既满足生态城内部长距离交通需求,又便捷连接生态城与周边重要区域。
在生态城内部,构建以轨道交通为骨干、以清洁能源公交为主体的公共交通系统,轨道站点与公交线路无缝衔接,轨道站点周边1公里服务范围覆盖80%的片区用地。结合社区建设和滨水地区改造,建立覆盖全城的慢行交通网络,采用无障碍设计,创造安全舒适的慢行空间环境,实现人车分离、机非分离。结合公共交通站点建设城市公共设施,使居民在适宜的步行范围内解决生活基本需求。80%的各类出行可在3公里范围内完成。2020年,生态城内部出行中绿色交通方式不低于90%。(记者 王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