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和平区南市街福厚西里社区里,有两条以社区居民命名的爱心路——“玉和路”。提起王玉和,大家心中想到的是一个劳动模范和能工巧匠。老头衫、大制服短裤、平底小胶鞋,伴随着浓郁的天津腔。今年73岁的退休工人王玉和,一位普通党员,和平区南市街福厚西里社区志愿者。11年来,他把社区服务作为自己的“家务事”忙碌着。
2000年8月,津城炎热难耐,急风暴雨过后,通往社区公厕两百米长的坑洼小路严重积水,300户平房区的居民一提到上厕所,心里就犯憷。虽然自家住楼房,根本不使用楼外的公厕,但邻居们的境遇成了王大爷的一块心病,回到家里就和老伴谈起了自己的想法——修路。
从下大雨那天起,王大爷就脱下背心,光着膀子,卷起裤腿,挥锨抡镐开始了“修路工程”,老伴则忙前忙后照顾后勤、递送物品。两位老人的义举赢得了全体居民的响应,大家用汗水和欢笑共同铺就了这条便民爱心路。
九年来,老人携全家三修爱心路,但没花过居委会一分钱。家务干遍全社区:换电线、修灯盏、刷油漆、补墙皮、修门窗、安玻璃、换水管、铺地砖、做展牌、修坐椅、为孩子们做马扎、为各楼门做掸子、通地沟、浇花木、修水井、扫积雪……这些已成为王大爷每天的“家务事”。
“有困难找王大爷”不胫而走,大爷打趣地说:“我老伴在家做家务,撑起一片天,可她也是我们社区的志愿者,我要是不为社区多做事,不就输给她了嘛!”
一晃11年过去了。11年里,老人留心捡拾可供再利用的弃物,一个钢钉、一块木条、一堆被遗弃的沙石、几块砖,他都运回去。“国家的钱用在大地方,各家的钱要用在刀刃上,这些旧的东西用起来一样结实,不花钱少花钱一样能办事。”他把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深邃道理就这样朴实地讲了出来、做了出来。居委会10平方米大小的仓库里,如今存满了各种石料平板、木料、油漆等下脚料。这些杂物一经运回,即变成了社区的公共财物,用在公益上,用在居民需要时。
如今,为解决小区存车处雨天积水、居民出行不便的难题,曾经铺就“玉和路”的王玉和大爷与楼栋党支部书记陆文华等几位老党员自行设计方案,在存车处院内增加一个下水沟,用地下管将积水引入附近的下水井里,并向支部全体党员志愿者发出倡议:再造一条“爱心路”。
骄阳似火的一天,社区第一楼栋党支部全体党员准时来到小区存车处集合,在王玉和大爷的带领下刨地面、运管材、水泥和沙子。这些老党员虽然都是六七十岁的老人了,但大家抢着干活,汗水湿透了衣襟。在他们的影响下,许多社区志愿者也加入其中。不到一天的工夫,新的排水设施就垒成了。
居委会的同志给王大爷算了一笔账,大爷为了节省居委会的经费,浇灌社区花盆景观的水都是收集起来的淘米洗菜水和小区电缆井里积存的雨水,每年仅浇花节水一项节省下来的经费就有两百余元。
小区的一位老人有些为难地说:“拿一袋豆子撒在我面前,我能数得过来,让我说出王大爷做了多少好事,我真说不清。”社区的路铺好了,自行车有了固定的存放处,楼道里没有了堆放的杂物,小广告也被新粉刷的墙漆所覆盖,木质的楼门虽饱经风雨却干净无尘,在社区里随处可见王大爷布置的花木盆栽,偌大的老式社区焕发着不逊于高档社区的魅力。
如今,人们依旧可以每天看到王大爷在这个“大家庭”里“做家务”的身影……老人用行动构建着心中的和谐社区。(记者宋德松 通讯员马春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