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海文化

主页 > 资讯 > 天津 >

天津

让无障碍环境建设,惠及每一个有需要的人

发布时间:2023-05-17 22:28:45

最佳答案:图为三中心医院为行动不便的患者准备了院内接驳车,方便患者就医。 5月17日,5月21日是全国助残日。从市残疾人联合会获悉,根据最新统计,我市现有376032名持证残疾人。 对于残疾

  图为三中心医院为行动不便的患者准备了院内接驳车,方便患者就医。

  5月17日,5月21日是全国助残日。从市残疾人联合会获悉,根据最新统计,我市现有376032名持证残疾人。

  对于残疾人来说,无障碍环境关乎他们能否正常居家生活和参与社会活动;对于一个城市来说,无障碍环境是文明的标尺,也是现代化、国际化、精细化、人性化的标志之一。

  近年来,我市持续关爱残疾人,不断加快城市无障碍环境建设步伐,有关的法律法规、标准、组织管理体系基本建立,城市无障碍环境建设水平显著提高。2023年我市20项民心工程中明确“关爱特殊困难群体。对有需求且具备改造条件的困难残疾人家庭进行无障碍改造,适配无障碍设施,全年不少于3000户残疾人家庭受益”。

   家庭无障碍改造

  方便残疾人生活

  家住南开区的冯先生因病导致听力下降,去年被诊断为重度听力二级残疾,平时生活多有不便。家人说话他听不清楚,水烧开了水壶响他听不见,独自在家时,亲戚朋友上门按门铃他不知道。“比如有人上门收水费、电费,人家又按门铃又敲门,我一点儿也听不到。人在家也帮不上什么忙,真耽误事。”冯先生苦恼地说。

  今年我市20项民心工程项目启动后,南开区残联经过调查,确认了130多户家庭需要安装无障碍设施。前期,工作人员对这些家庭的需求进行了摸底,针对肢体、视力、听力、言语等不同的障碍类别,一户一策,定制改造方案。冯先生的家人按照家庭需求申请安装可视化门铃,现在门铃已经安装好,再有人上门,只要按门铃,客厅和卧室的灯就会亮,提醒冯先生家里来人。“有这个可视化门铃,有人上门就亮灯,我很快就知道,生活方便多了。”

  目前,南开区和河东区已经率先启动可视化门铃的安装工作,其余各区由街道牵头,调查摸底残疾人需求情况,对符合条件且有需求的残疾人,按改造类别逐步进行残疾人家庭无障碍设施改造。南开区残联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家与家的环境以及住宅面积都不一样,对无障碍设施的需求也不同,“我们在去年调查的基础上,今年再进一步核实,根据残疾人的需求,有针对性地满足他们的个性化需求。”

  家住河东区的李先生有肢体残疾,起床下地很费劲,妻子在家时扶着他起床,不在家时他只能紧紧抓着床边的窗台沿儿起身,经常出一身汗。近日在区残联的帮助下,在窗户下方墙壁上安装了扶手,他拉着扶手就能轻松地起身了。

  据市残联工作人员介绍,残疾人家庭和社区无障碍环境建设已经成为全市残联系统的一项重要工作,各区年年摸需求、定计划、抓落实,财政部门给予资金支持。建设中特别强调以人为本,一户一策、一人一案、因地制宜,并邀请市无障碍专家组的专家到现场指导,发现问题及时整改。截至2022年10月,完成78217户残疾人家庭和4700多个社区(村)无障碍改造,为2万多户听力和言语类残疾人家庭安装了可视化门铃,为6000多名盲人发放了智能语音手机。另外,为方便残疾人出行,被市政府列入民心工程的“天津市无障碍导向标识系统”(手机App)也在2018年开发完成并上线运行。今年由市残联承担的民心工程项目正在有序进行,截至目前完成了入户调查,制定了改造方案,落实了经费,有的区已经开始施工。除安装卫生间扶手、坐便器、抓杆等传统无障碍设施外,还配备盲人手机等,以方便残疾人的生活。

   交通设施无障碍建设

  方便残疾人出行

  除了生活上的便利外,能够畅通无阻地出行对残疾人来说也非常重要。近年来,我市将城市道路、公共交通设施列为无障碍设施建设和改造的重点,建立了一系列标准制度,确保行动不便者安全使用。

  连日来,记者在我市建成区的主次干道、市区级商业街、步行道等人行道,城市公园、广场、重点公共建筑的人行道口,公交车站的等候区看到,重点区域大部分都设置了盲道。在一些新建和改建道路的人行道上、交叉路口、街坊路口、人行横道处大多设置了缘石坡道,有些地方安全岛也进行了坡化改造。在一些繁华与大型公共设施等重点路口,还设置有盲人过街提示音响装置。

  在地铁沿线各车站,也基本设有无障碍设施,地铁车辆上有轮椅席位置,新增线路基本能够保障残疾人自主出行。另外,从2018年8月2日起,“天津地铁”App残疾人“爱心码”功能正式上线,天津市的持证残疾人在完成手机注册后,可以在地铁闸机上通过扫描“爱心码”免费进站乘车。滨海国际机场建设了高水平的无障碍设施,配备机舱用窄轮椅以及轮椅远程登机专用车辆。铁路车站、邮轮码头和京津城际列车均设有无障碍设施。

  刘先生是一名肢体残疾人,平时要靠轮椅出行,他说随着地铁无障碍化程度越来越高,在地铁站内工作人员的帮助下,他基本可以实现自己乘坐地铁出行,“尤其是一些新建的线路,无障碍设施建设得比较完善,赶上家里人有事,我又必须出门时,就自己坐地铁,比较方便。”

  无障碍环境建设 惠及面进一步扩大

  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总院副总建筑师王连顺告诉记者,其实无障碍环境体现的是居住的人性化和便利性,为全体人群都提供了生活方便,有着现实意义。

  今年4月24日,无障碍环境建设法草案提交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次会议进行第二次审议,主要修改了立法目的、无障碍环境建设保障措施等内容,强调无障碍环境建设的基本定位是重点保障残疾人、老年人,同时惠及其他人。

  在之前的草案一审稿中的“立法目的”一条,将无障碍环境建设的保障对象扩大为全体社会成员,从各方反馈的修改意见看,应突出该法的基本定位,重点保障残疾人、老年人,同时惠及其他人。二审稿采纳该意见,修改为“保障残疾人、老年人等平等、充分、便捷地参与和融入社会生活,促进社会全体人员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另外,在一审稿审议过程中,有的常委会委员、部门和地方建议,应完备有关规定,推动城镇老旧小区无障碍设施改造中加装电梯。草案二审稿也采纳了这条建议,修改为“国家支持既有住宅加装电梯或者其他无障碍设施,为残疾人、老年人提供便利”,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采取措施创造条件,推动加装电梯;房屋所有权人应当弘扬与邻为善、守望相助等传统美德,积极配合加装电梯或其他无障碍设施。

  对于无障碍环境建设法草案的两次审议修改,王连顺说确实都切中了“要害”。他认为,良好有效的无障碍环境能使人“住”得安心、顺心、有尊严。无障碍环境建设不仅仅是残联、住建部门的事,作为一项社会事业,无障碍环境建设需要全社会投入,包括政府部门、社会团体、企业以及民众的共同参与、共同建设。无障碍环境建设不仅仅是硬件设施的建设与完善,同时需要提升日常管理维护水平,依靠科技发展利用信息化、智能化手段提升无障碍环境水平。“无障碍建设需要的是细心、爱心和感同身受的细节处理,环境品质的提升就在纷繁零碎的细节上,就在点点滴滴的爱心中。”王连顺说。

  目前还存在一些短板需补足

  市残联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近年来,我市无障碍设施数量明显增加、规范化程度明显提高、建设质量明显加强,越来越多的残疾人、老年人和其他社会成员在出行、购物、就医、参与各种社会活动时,感受到了无障碍设施带来的便利。无障碍环境建设也完善了城市功能,提升了城市形象。不过,我市在无障碍环境建设中依旧存在一些短板,需进一步完善。比如,新建项目无障碍设施系统验收和维护管理上存在不同步和缺失的问题;现有的无障碍设施被占用、损坏,盲道、人行道、缘石坡道被汽车占用,公共厕所内无障碍卫生间被占用等现象时有发生。各部门系统内无障碍设施较齐全,但存在设施不符合标准、各设施之间的衔接还不顺畅等情况,整体通行能力较弱。另外,对既有多层无电梯住宅建筑的无障碍环境改造也迫在眉睫。我市老龄化比例增大,上世纪多层砖混住宅垂直交通问题突出,亟须探索可行的改造模式。交通“无障碍”方面还存在短板,我市目前没有无障碍出租车辆,无障碍公交车使用率低,公交站台无障碍设施配套不够。

  其中,老旧小区由于建成年代久远,居住环境以及设备设施建设水平较低,同时随着城市变迁,住在里面的老年人、残疾人比例较大,无障碍居住需求相对集中,无障碍环境建设问题尤为突出。

  2021年8月,市残联与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总院联合开展过一项“城市更新中老旧小区无障碍环境需求及建设策略研究”的调查,历时3个月,调查员走进中心城区6个区的29个街道、144个社区,与441名残疾人代表面对面交流,了解他们对无障碍环境的实际需求。此次调查重点关注老旧小区的无障碍相关设施,客观分析老旧小区环境的安全性和便利性,并针对现状问题提出更新对策。

  课题组主要调查残疾人(老年人)居民日常生活中无障碍需求(哪儿不方便),包括居家生活、邻里交往、参与社会活动、出行四个方面。总结归纳的问题主要有:无障碍设施缺失、功能性失效、设施间衔接缺乏系统性、施工水平不高、无障碍环境的维护主体责任不明等。

  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总院副总建筑师、此次调查课题组负责人王连顺介绍,残疾人最大的需求是能像健全人一样参与社会活动,而首当其冲的问题就是“下楼”。

  老旧小区内的住宅楼绝大多数没有电梯,残疾人尤其是乘轮椅者如何下楼是老旧小区无障碍环境建设需解决的首要问题。目前我市老旧住宅楼加装电梯有一套完整的程序,包括申请、实施、验收、交付以及费用分摊等,需要居民协商,真正实施起来难度不小。“政府部门可以研究替代方式,如斜向移动平台,其加装在楼梯间或栏板上,可代替步行爬楼梯,解决垂直交通问题。但鉴于现有楼梯间空间尺寸,安装条件只可能考虑单人座椅式移动平台,轮椅、童车都是上不去的,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障碍问题,只能作为临时辅助手段。”王连顺说。还有一种替代方式是首层独立出入,即首层住户单独改造出入口,采用阳台开门、窗改门、门外加坡道栏杆等方式,经济成本和社会成本远小于加装电梯,将最有需求的人群置换到首层,独立无障碍出入,也是一个短期、现实的更新方案。

  另外,真正的无障碍环境其实是让残疾人可以不依靠其他人的帮助独自外出办事。不过在这次调查中,发现居民经常到访的社区中心包括物业中心、居委会、党群服务中心、活动室、日间照料中心等,无障碍设施普遍不够完善,建设水平不高。王连顺说,“主要矛盾集中在建筑出入口、垂直交通(电梯)、低位设施、信息发布等。比如部分社区中心出入口的坡道与小区道路不能无障碍连接;大部分有楼层的社区中心未设无障碍电梯,楼梯也不符合无障碍标准;大部分社区中心没有按标准要求设置便于乘轮椅者、儿童等使用的低位设施,比如接待前台或服务台、服务窗口等接待区,老人食堂的自助餐台、饮水机、手机充电设施等服务区;社区中心基本也都没有无障碍卫生间。”

  王连顺说,在对残疾人的调查中还发现,一些重要的服务窗口单位也缺少无障碍设施,残疾人外出办事比较难,比如银行的ATM机,乘轮椅的残疾人去取钱,键盘位置高,轮椅低,他们很难看到键盘,需要用力支撑起身子才行,操作起来很困难,“健全人很难体会到残疾人外出办事遇到的障碍,这些都要进一步改进。”

   社会学者

  无障碍环境建设

  进一步提升

  城市软实力

  天津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副研究员王小波认为,无障碍环境建设是保障残疾人、老年人等群体权益的重要内容,是保障残疾人融入社会、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的重要体现,也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路径。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增进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质”,无障碍环境建设工作正是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全面回应残疾人、老年人、孕妇、幼儿、伤病者、负重者等的无障碍需求。

  无障碍环境建设不仅包括各种无障碍设施的建设,还包括无障碍社会服务,如对听力障碍人群提供手语服务等,在消除各种物理障碍的基础上,建设对残疾人等人群充分友好的城市环境,让所有人都能切实、有效地参与社会生活。无障碍环境建设渗透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凝聚了“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重要理念,体现了天津作为现代化大都市的人文关怀,将进一步提升城市软实力,打造真正有温度、有魅力、有人情味儿的“大天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