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海文化

主页 > 资讯 > 天津 >

天津

突出残疾人就业优先,强化残疾人就业创业服务实效

发布时间:2023-05-16 19:40:55

最佳答案:5月16日,今年5月21日,是第三十三次全国助残日,主题为完善残疾人社会保障制度和关爱服务体系,促进残疾人事业全面发展。日前,记者从市残联获悉,今年以来,市残联扎实推进我

  5月16日,今年5月21日,是第三十三次“全国助残日”,主题为“完善残疾人社会保障制度和关爱服务体系,促进残疾人事业全面发展”。日前,记者从市残联获悉,今年以来,市残联扎实推进我市2023年20项民心工程中的2项惠残项目──

  对有需求且具备改造条件的困难残疾人家庭进行无障碍改造,适配无障碍设施,全年不少于3000户残疾人家庭受益;将本市0至7岁听力、肢体、智力、多重残疾儿童和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康复训练费用补助标准上限由每人每年2万元提高至2.4万元。

  截至目前,均已取得显著进展。其中,无障碍改造项目已落实了经费、完成了入户调查、制定了改造方案,部分区已开始施工;提高残疾儿童康复训练补助标准项目,已出台了相关文件,4月1日起,全市已启用新的补助标准。

  据了解,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即在残疾人家中的厨房、卫生间、过道等处安装坡道、扶手、闪光门铃等设施,使残疾人借助无障碍设施可以独立自主完成生活、工作中的一些事情,比如上厕所、洗澡、外出等。“无障碍改造能够大大补偿残疾人因身体残疾导致的机能缺失,让残疾人从‘有米难做饭、有水难洗澡、内急难如厕’到‘生活可自理、出行更方便、家人能放心’,让残疾人真正实现平等、自理、自尊,生活更有尊严。”市残联相关负责人介绍说。

  为了让残疾儿童真正享受到政策红利,市残联也将重点做好4方面工作:包括加强对定点机构的监督指导,落实制度上墙、明码标价、协议管理等规定,让家长监督政策执行,发现问题及时处理;组织专家组对定点康复机构进行抽查评估,督促康复机构从设施、环境、师资等方面提升条件和水平;加强从业人员规范化培训,统一服务标准,提高服务能力;鼓励定点机构增加服务内容,延长服务时间,减免训练费用,真正让康复见效,让家长满意,让残疾儿童受益。

  今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我市实施“十项行动”的起步之年。市残联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天津工作提出的“三个着力”重要要求和关于残疾人事业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按照中央决策部署、市委工作要求,坚持以推动残疾人事业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促进残疾人全面发展和共同富裕为主线,干实事、抓重点、扬优势、促发展,深入实施《天津市“十四五”残疾人保障和发展规划》,完善残疾人社会保障制度和关爱服务体系,努力开创残疾人事业发展新局面。

  聚焦“十项行动”展现残联作为

  推动决策部署落实落地

  深化“学听跟”活动。组织残疾人工作者在开展保障救助、关爱服务、走访探视、举办活动、办理事务、宣教政策、解决难题的过程中,增进广大残疾人群众及亲属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情感认同。

  助力京津冀协同发展。通过加强残疾人康复托养、教育培训、文化体育、专门协会等方面的交流交往、对接协作,促进三地残疾人事业协同发展、共建共享。

  残疾预防专项提升。推动开展残疾预防知识普及、出生缺陷和发育障碍致残防控、疾病致残防控、伤害致残防控、康复服务促进等5大行动21项举措,助力健康天津建设。

  加强孤独症儿童康复服务。协调健全完善筛查诊治、早期康复、融合教育、社会融合、机构管理、人才保障等6大体系,使孤独症儿童康复服务体系更加健全、保障更加完善、供给更加多元、布局更加合理、服务显著提升。

  促进残疾人就业创业。通过推动开展就业安置、就业帮扶、就业促进、就业提升等十项行动,保障残疾人就业权利,提升残疾人就业创业能力。

  开展残疾人职业技能培训。通过开展就业技能、岗位技能、创业创新等培训,推动构建供给充足、载体多元、形式多样、管理规范的残疾人职业技能培训体系。

  推动特殊教育发展。推动落实《天津市“十四五”特殊教育发展提升行动实施方案》,进一步健全特殊教育体系,完善保障机制、提升政策质效、提高教育质量。

  提升无障碍环境改善。落实 3000户残疾人家庭无障碍建设民心工程等工作,推动形成沟通高效、多方参与、分类施策、监管有力的无障碍建设工作机制。

  发展残疾人文化体育。通过开展残疾人文艺宣传进机构、进企业、进校园、进社区、进乡村、进家庭、进网络“七进”服务,加强残疾人文化体育人才选拔、培养、储备等工作。

  推进全面从严治党。通过持续深化学在平时、干在平时、亮在平时、比在平时“四个平时”督导,更好激发党员干部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形成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的浓厚氛围。

  健全残疾人关爱服务体系

  提升残疾人生活品质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残疾人格外关心、格外关注,围绕保障残疾人基本民生、改善残疾人生活品质、促进残疾人全面发展等方面多次发表重要讲话、作出重要指示。近年来,在健全残疾人关爱服务体系、提升残疾人生活品质方面,全市各级残联组织一直在行动。

  红桥区将以区内2所养老院为依托,合建2个残疾人托养服务中心,建筑面积共计7100余平方米,共设290个床位,为残疾人提供全方位托养服务。西青区将持续完善残疾人关爱服务体系,为残疾人量身定制“爱心助残”心理健康服务行动。静海区在全市成立的首个街镇级助残基金“大邱庄镇爱心助残解困基金”,在开展残疾人困难救助及残疾预防工作、残疾儿童帮扶、突发事件应急救助等多方面提供支持。

  南开区在全市率先尝试将残疾人信息无障碍建设纳入残疾人家庭无障碍设施改造,已为百余户有需求、符合条件的残疾人开展信息无障碍家庭改造。河东区聚焦残疾人需求和提升残疾人宜居舒适度,先后发放及安装的可视门铃、防走失智能手环、音乐闪光门铃、燃气泄漏报警器、卫生间及楼道扶手等深受残疾人欢迎。北辰区今年已为119户困难残疾人家庭安装可折叠坐便扶手,让残疾人使用卫生间时更安全、更舒适。津南区对全区低保、低收入和边缘户困难残疾人家庭进行了摸底调查,对符合条件的280户残疾人家庭购置无障碍设施。

  精准施策强化管理

  提高残疾人康复服务水平

  康复是残疾人的基本民生需求,是残疾人事业永恒的主题。市残联持续扎实开展残疾人精准康复服务,今年以来,共为8478名有康复需求的持证残疾人和残疾儿童提供基本康复服务,为1736名残疾人适配辅助器具。目前,康复专业技术人员规范化培训、残疾人免费体检、早期肢体功能障碍患者康复、白内障复明手术、高质量假肢装配、成年听力障碍患者助听器验配、盲人定向行走训练等项目也在有序开展中。

  武清区认真贯彻落实《天津市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制度实施办法》,加强对定点康复训练机构的管理、监督和指导,提高定点康复机构服务水平。宁河区坚持深入残疾人中开展调研,通过“望、闻、问、切”四步评估,精准开展免费适配、发放工作。

  残疾儿童康复救助更是一项抢救性工程,事关残疾儿童的希望和未来,今年第一季度,全市共救助各类残疾儿童3191人。河西区确定了8家残疾儿童康复服务定点机构,最大限度保证残疾儿童及时得到医疗手术、康复训练及辅具适配服务。河北区组织专家组对3家残疾儿童定点康复机构的康复资质和服务质量进行审核,确保为孤独症儿童提供优质的康复训练服务。东丽区将在区内残疾儿童定点康复机构康复训练的东丽户籍孤独症儿童年龄逐步扩大至0至14岁。

  突出残疾人就业优先

  强化残疾人就业创业服务实效

  全市各级残联组织将持续实施残疾人就业支持行动,认真落实《天津市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带头安排残疾人就业的若干措施》和促进残疾人就业十项行动,开展残疾人就业创业品牌项目打造活动。

  滨海新区连续4年,新增安置残疾人就业人数和应届大学生安置人数双项考核指标位居全市首位。市内首家残疾人辅助性就业机构──和平区爱众阳光工场,将继续坚持“1+8+X”服务模式,通过开展残疾人就业评估与指导、心理疏导、康复训练、职业技能培训、辅助就业等多种形式,动员志愿者和爱心企业共同做好助残工作。

  宝坻区阳光福乐多助残就业基地,目前已接纳53名智力残疾人,成立“超有爱”志愿服务队,开展精准服务。蓟州区着力畅通残疾人就业渠道,通过推进用人单位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政策落实,完成了309家用人单位审核认定,安置残疾人就业681人。

  优化残疾人事业发展环境

  维护残疾人合法权益

  近年来,全市各级残联组织坚持完善残疾人权益保障和协同落实机制,加强残疾人普法宣传和法律服务,畅通残疾人信访维权渠道,解决残疾人急难愁盼问题,维护残疾人依法享有康复服务、平等接受教育、劳动就业、平等参与文化生活、社会保障等权利,保证残疾人共享社会发展成果。

  市残联持续加强与市信访办、南开区等联系,充分发挥了信访工作“护城河”作用。延伸服务触角,与市总工会就困难帮扶范围、资金筹措、工作流程、文件依据等方面的内容开展交流、讨论,进一步拓宽困难帮扶工作思路,厚植精准帮扶的理论根基;与天津市心理卫生协会组成“心理护航志愿服务团队”,提供“多位一体”的心理咨询,将理解、尊重、关心、关爱残疾人落到实处,形成“横向协调、上下联动,点、线、面结合”的信访协调解决问题机制。今年以来,已妥善办理各类来电、来信、来访2940件,妥善解决率达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