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海文化

主页 > 资讯 > 天津 >

天津

勇攀航天强国高峰,奉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发布时间:2023-05-01 22:08:27

最佳答案:5月1日,我们的征途是星辰大海。 2022年中国空间站全面建成,今年中国空间站转入常态化运营,抬头望天,中国空间站已经成为太空中最闪耀的星。其中,无数航天人在背后默默付出,

  5月1日,我们的征途是星辰大海。

  2022年中国空间站全面建成,今年中国空间站转入常态化运营,抬头望天,中国空间站已经成为太空中最闪耀的“星”。其中,无数航天人在背后默默付出,架起了梦想连接现实的桥梁。

  日前,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第五研究院总装与环境工程部天津空间站总装班组被评为全国工人先锋号。班组成员发扬载人航天精神,以实干笃定前行,像一颗颗螺丝钉铆在航天任务一线,圆满完成了我国空间站一系列总装集成任务。

天津空间站总装班组

  造星星的人

  走进天津空间站总装厂房,近20米高的挑高,让每个置身其中的人都显得特别渺小。在一侧的工作台上,工作人员正围着一个有三层楼高的大家伙紧张忙碌着。

  虽然有着过硬的总装经验,但面对新的总装任务他们仍然不敢有丝毫放松。“这次我们创新性的实现了工业机器人在总装的探索应用,实现了舱外大重量设备的高精度安装与调试,而且装配效率提高了约4倍,可靠性也大幅提升。”天津空间站总装班组副组长要瑞凯说。

要瑞凯

  目前在轨运行的“天和”核心舱、“问天”实验舱、“梦天”实验舱构成了中国空间站的主干部分,其中天和核心舱、问天实验舱两个舱段都是从天津总装厂房踏上飞天之旅的。

  “天和”核心舱、“问天”实验舱、“梦天”实验舱在天津总装厂房进行三舱联试

  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向往飞向太空,遨游宇宙。嫦娥奔月的美丽神话、敦煌石窟的仕女飞天壁画、万户飞天的千古壮举,无不寄托着华夏子孙的飞天梦想。

  但现实是,国际空间站建设初期,便拒绝了中国的加入,美国国会在2011年立法禁止与中国进行任何形式的航天合作,实现飞天梦只能靠中国人自己。

  空间站是我国载人航天三步走的最后关键一步,目标是完成我国空间站在轨建造。2012年航天五院正式落户滨海新区,开启中国空间站建设征程,空间站总装班组也随之组建。

  一方面是我国最具难度与挑战的空间站总装任务,系统复杂,集成度高,另一方面是没有以往经验可以借鉴,零基础,零起步。

  “大家可能对汽车总装比较熟悉,汽车的总装在流水线上,它的配套、工艺流程都比较成熟,比对我们航天器的总装很多都是研发和研制,都是新设备新技术,而且由于设备产品的形状,也无法达到像汽车这种敞开的安装环境,这些都决定了我们不可能是像在流水线上那种按部就班的总装方式,对总装人员来说,看图纸的能力、消化工艺的能力要求都更强一些,由于操作环境复杂,对自己身体的挑战也要更高一些。”班组副组长孙振业说。

孙振业

  空间站的难首先是由他的大所带来的显而易见的困难。舱体大而沉,无论是吊装对接还是分离,都比以往的航天器要求更高、难度更大;其次是需要装配的产品包络尺寸和重量也很大,其中数十公斤乃至数百公斤的大重量设备就高达200多台,这些设备精准无误的安装调试是非常重要的,有些也是非常困难的。

  “空间站启动研制以后,舱内大重量的设备大幅增加,甚至有一米见方重达500kg的大型机柜必须精确安装到位。如果是按照以前的方式,既无法满足安装要求,又耗时费力,为此,班组成员和工艺人员一起设计了一套具有滑转联动结构的舱内设备吊装、调姿系统,不仅能够完全覆盖舱内所有的区域,而且由于具备了未端的柔性力控技术,在保证精度的同时,也减少了对操作人员的依赖,大大提高了总装的效率和安全性,并被推广到了其他航天器的广泛应用中。”班组长姜旭说。

姜旭参加天津市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大会

  我们是中国空间站的一颗螺丝钉

  天津空间站总装班组现有成员32人,平均年龄31.4岁,本科以上学历占比达到 87.5%,形成了60后70后带队,80后90后为主体的梯队。成员中有特级技师2人,高级技师3人,多人荣获全国技术能手、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突出贡献奖、天津市海河工匠、航天技能大奖等多项省部级及以上荣誉,以班组成员为骨干建设的载人航天器智能装配技能大师工作室是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

天津空间站总装班组

  虽然众多荣誉加身,但班组成员一直坚守“航天人的螺丝钉精神”,像进行第一次总装一样对待每次型号任务。

  空间站的总装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仅核心舱的总装就涉及到十几个分系统千余台单机设备共计15吨产品在舱上的安装,每个环节都必须做到万无一失。

  “对我们总装来说,每一天的工作都必须依据研制流程。严谨的按照每一个工序与工步零缺陷的完成,如果前一工序的工作没有做好,后续再返工的话会带来大量的时间及人力资源的浪费,‘一次做对’和‘零缺陷’,这就是我们航天器总装所坚守的操作理念和质量理念。”班组长姜旭说。

  天津空间站总装班组自组建以来,一直都处在“决赛”状态。过往,天和核心舱和问天实验舱的研制同步开展;现在,多个型号的总装工作并行开展,这让本就技术状态复杂的总装研制任务更加时间紧、任务重。

  问天实验舱发射任务中,副组长刘杰带队前往海南文晶发射场,在总装大厅一待就是96天,刚刚到达基地的第一天,他和队员们就接到了一项极限任务。

刘杰

  “按计划,我们需要在进场后的前两天内完成问天实验舱和配套工装、物资的卸船、转运及工作区展开工作,但是海南天气预报第二天有大雨,无法进行正常工作的开展,如果等天气好转再工作,将使得本就进度紧张的发射场工作更加被动,甚至关系到后续包括发射时间在内一系列计划节点能否按时完成。”刘杰说。

  困难面前,刘杰经过对工作内容的仔细复核以及人力资源的反复匹配统筹,最终向试验队领导提出了“进度两天变一天、质量丝毫不降低”的申请。

  “我们团队大家一起仔细认真的梳理了每一项操作的风险点和注意事项,每项工作项目落实到人,工作时间具体到每一分钟,我自己居中指挥码头和工作区双线工作,大家众志成城,最终经过一天一夜的连续奋战,圆满完成了这次攻坚突击任务,为后续问天实验舱发射场各项工作奠定了良好开端。”

  2022年7月24日下午,班组成员们在天津和文昌两地,紧张地期待着文昌航天发射场塔架旁火箭的腾空而起。

2022年7月24日 问天实验舱在文昌航天发射场成功发射

  从看到基地现场的白烟开始,班组长姜旭就有些紧张。听到火箭加速升空发出轰隆隆的响声,他挺直腰板,专注屏幕,又略显兴奋。直到最后问天实验舱顺利到达预定轨道,他终于放松地吐了口气。

  “看到日夜相伴的空间站各个航段成功发射,就像看到自己的孩子长大成人踏上新的征途,心情很复杂,融汇了高兴、激动、紧张、不舍等等,五味杂陈。”即使此前已经圆满完成了多个国家重大航天型号的总装及发射任务,但这些串联起来的、层层递进又杂糅在一起的情绪,会随着每一次火箭发射而重现。“不管怎么样,希望我们亲手总装的空间站在太空中运行良好稳定,航天员在里面工作生活得舒心惬意。”

  “成功是硬道理,国家利益高于一切!”

  这是班组成员们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在空间站工程8年的总装时间里,班组成员们和空间站在一起的时间远远超过和自己家人在一起的时间。

  多年来,天津空间站总装班组坚持以解决实际总装难题为目标,始终坚持以技术创新与生产实际相结合,突破了密封舱内大重量设备高精度装配、超大型航天器吊装精密调平、基于增强现实的可视化装配等多项关键技术,班组成员研制的微生物控制系统和二次更衣系统,形成了基于诱导荧光法的微生物实时检测方法,有效保证了舱内环境和微生物控制,打造了洁净、安全、卫生的太空家园。班组成果形成专利23项,参与编制各级标准9份,很多创新被推广到其他航天器的研制中。

  “看着自己亲手总装的航天器都能成功发射并稳定在轨运行,就是最大的快乐。”他们这样说。“在后续的工作中,我们也会继续发扬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载人航天精神,用脚踏实地的工作态度,勇攀高峰的工作精神,在航天报国、航天强国的道路上,不断奉献自己的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