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上“标签”已变,2023年,还要加油干?
最佳答案:4月3日,这是一个鼓口袋之后的故事── 2018年,村集体经营性收入几乎是零的武清区下伍旗镇红寺村,迎来了东疆保税港区管委会驻村帮扶。3年后,下伍旗镇打包红寺村在内的10个村帮
4月3日,这是一个“鼓口袋”之后的故事──
2018年,村集体经营性收入几乎是零的武清区下伍旗镇红寺村,迎来了东疆保税港区管委会驻村帮扶。3年后,下伍旗镇“打包”红寺村在内的10个村帮扶资金及部分帮扶单位产业资金,建起古梯田(武清)智慧农业园区。红寺村每年分红25万元,去年,村集体收入达到35万多元,“瘪口袋”变“鼓口袋”。
身上“标签”已变,2023年,还要加油干?
天气说热就热,春日里的红寺村前行节奏明显加快。
头一年以120多亩地折算资金入股,打造金花朵朵中药种植基地,合作单位包种包管。到年底一合计,一亩地挣千八百块钱,稳赚。“稳赚也不成,大头让人家拿去了。今年我们改模式了,再加130多亩,自己经营。这不,地归置好,马上种。”面对“坐等来钱”和“甘冒风险”发展选项,村“一肩挑”乔宝江认定“敢拼才有未来”,买农机、添设备、扩规模、向银行贷款,铆足劲搞试验。
“试验”不是一厢情愿,武清区共下乡村振兴“一盘棋”。
今年,全市正实施“十项行动”,做优做强都市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业是乡村振兴全面推进行动题中之意。就在前些天,农业农村部发布2022年全国休闲农业重点县名单,武清区上榜。眼下,对标“十项行动”,全区1574平方公里千帆竞发,休闲农业“西产、中河、东旅、南康养”空间规划结构紧锣密鼓“施工”。“中河”挖掘与发展运河文化,“东旅”打造“现代都市型农业科普示范带”和“美丽武清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带”,均关系设施农业重镇下伍旗镇。
好风凭借力,扬帆正当时。
距北运河4公里、青龙湾减河2公里、万亩津北森林公园1公里,“蓝绿”描摹的下伍旗镇红寺村邻近河北省,开车到天津市中心城区1个多小时,到北京更省时。这里曾建有“药王庙”,至今流传“药王”孙思邈在当地行针除疾的故事。地理位置优越,历史文化深厚,多重机遇叠加,“新农人”“老把式”敢闯敢试的心气足足的。
“政策好,都往前跑,你不跑就要落后,跑慢了也要落后。”乔宝江说,机遇一旦错过,就再也回不来了。
心气连着干劲。
红寺村西头,中农熊蜂繁育基地二期项目计划年底建成。
熊蜂,穿着黑黄条纹“衣裳”、像熊猫一样憨态可掬的昆虫,现在是科研团队繁育的花粉搬运工。去年,全国屈指可数的规模化养殖熊蜂团队中农熊蜂从北京来津,今年正式在红寺村量产,利用熊蜂“专职授粉”和“环境监督”天性,成功破解设施农业中难解的人工授粉成本高难题,直接激励种植户主动减少农药使用。
“一期项目投资700多万元,二期再投300多万元,届时产能涨1倍,达到10万箱,1箱至少能为1亩地大棚蔬果授粉。再有10到20年,三期四期五期接连上,产能最低1000万箱。”公司总经理张七一信心满满。
企业入驻,带动就业、提供“地租”,可乔宝江“想要更多”,“村集体成立的股份合作社,和中农熊蜂探讨新的代理合作模式,我们不要坐享小利,要干起来。”
村庄“老租户”天津市赫恩思体育用品有限公司坐落于村口,“规模大、员工多、产品出口。”乔宝江介绍,村里外出打工的少,很多人在这家公司上班。
乡村振兴全面推进,吸引企业家入乡、劳动力留乡,也吸引大学生返乡。
坐落于红寺村的新尘生态农场以大学毕业生朱雪尘、王立新夫妇名字而取,他们经营的书吧、餐厅、民宿、采摘园今年“五一”营业后,游客就能堂内唇齿留香、推窗见绿,堂后赏花观景、采摘拾趣。利用农村闲置房屋改建的餐饮民宿区,室外30亩大棚与露天菜地全年轮作种植应季蔬果,地力相应提升,品相差的外层叶菜用来喂鸡,鸡的粪便和烂菜叶子腐熟还田,变废为宝,绿色循环种养模式已然形成。“我们也在摸着石头过河,这里不是要什么有什么,而是有什么吃什么,希望游客体验的不只是玩玩逛逛尝尝,更是一种绿色健康生活。”王立新说。
独行快,众行远。红寺村把“新老家底”和“左邻右里”资源统起来,集中吸引“都市农夫”到来,旅游村新名片呼之欲出──
看外部资源:不只休闲农业“中河”规划实施,今年,深入落实“十项行动”,武清区着力谋划“一城、一带、一商圈”,其中的“一带”即全面打造大运河文化生态发展带,武清区要把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开发利用与乡村振兴、生态旅游有机结合。千年水脉京杭大运河贯通南北、联通古今。大运河的北段北运河是武清区的母亲河。融入这一“流动史诗”的“朋友圈”,红寺村发展可期。
不仅有北运河,村庄周围环绕“双河水”,另一条一级河道是青龙湾减河,再加上华北最大人工林公园津北森林公园,区域生态资源优势得天独厚。
看村庄“磁力”:120亩金花朵朵中药种植基地去年秋天头一次丰收,菊花盛开,旋即“出圈”,游客广而告知、纷至沓来。今年“追加”栽种菊花、瓜蒌、丹参等中药材130多亩,“花园”更大,花期更长。
村里还有400多亩果蔬大棚、200多亩露天蔬菜地。村民范文富刚在自家大棚栽上黄瓜、豆角苗,5月份就能摘,“以前主要走批发,今年旅游要是时兴起来,兴许能卖个好价。”
老拆车厂变休闲公园、健身广场升级体育公园、老排水沟化作带状休闲公园……“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老农人将昔日边角地、空闲地、邋遢地建成了一处处小清新的“打卡地”,还准备把古老历史传奇和近年乡村振兴奋进故事“搬进”村史馆。新农人积极创新,吃住游娱购服务中藏着“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理念和“果实从哪里来的”科普……
奔涌的大河与苍郁的林海相望,见证了一片田园又一次茁壮成长。乡村振兴全面推进大潮激发的内生动力,正推动着红寺村以及一个个像红寺村一样的村庄,奋勇前行,欣欣向荣。
记者手记
春日里的“一团火”
“原先担心帮扶走了、产业黄了。如今看,政策衔接深化,乡村振兴全面推进,老百姓口袋鼓了、脑袋富了、志气长了、劲头大了。”采访中,乔宝江有感而发,党和政府引路,村庄“改模式、搞试验”有“靠山”,发展底气更足。
乡村振兴,兴的不仅是表,更是里。在人们固有思维中,小农意识代表故步自封,农耕很大程度上是“看天吃饭”。惧怕风险,农民不敢随意改变生产习惯,很难接受新事物新方法。而原本可靠固定分红和“地租”收入“过日子”的红寺村,却选择了“试、改、蹚”的路子。建设中药种植基地与合作企业改变合作模式,敢于直面市场。村民大棚预计今年半数使用熊蜂授粉,勇于接受新鲜事物。脑子变活络,积极分析市场行情,敢闯敢试的背后,是规划引领,更是乡村振兴上下共下“一盘棋”,大棋局下,百舸争流,激发出源源不断的内生动力。“造血”能力强了,村庄就能时刻保持奋进的热度和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