靳迎君传承非遗技艺热心公益事业:“这种被人需要的感觉特别好”
最佳答案:3月28日,今年55岁的靳迎君是西青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汪氏手工笙的传承人,多年来专注于手工制笙,传承传统技艺。她还热心公益,是远近闻名的热心人,无偿献血、资助贫困学生,用
3月28日,今年55岁的靳迎君是西青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汪氏手工笙的传承人,多年来专注于手工制笙,传承传统技艺。她还热心公益,是远近闻名的热心人,无偿献血、资助贫困学生,用爱无私奉献。近日,靳迎君被评为第一季度“天津助人为乐好人”。
传承技艺
笙是历史悠久的吹奏乐器,也是世界上最早使用自由簧的乐器,利用笙苗中的簧片,吹气、吸气皆能发声,音色清晰透亮,是如今世界上大多数簧片乐器的鼻祖。随着时代发展,现代化工厂流水线上生产出来的笙,虽然价格相对便宜,但因为工艺化繁为简,逐渐失去了手工笙独有的音质和韵味。
在西青区辛口镇当城村,汪家的手工制笙自清末便远近闻名,距今已有上百年历史。作为汪氏手工笙的非遗传承人,从2010年起,靳迎君开始系统学习手工制笙技艺,并跟随爱人汪忠乐一起传承这项历史悠久的传统技艺。“制笙用的竹子要选生长期2至3年的福建紫竹,且要阴干3年以上再挑选使用。”靳迎君说,与乐器厂流水线生产时一次成型的笙斗不同,手工笙的笙斗是用铜板纯手工打制,凭借制笙经验,每个笙斗至少要捶打3500次以上才能达到理想的音色。而一把笙的音色好坏关键在簧片,只有百年的老铜才能有清透、稳定的音色。靳迎君说,要用小镪刀将老铜慢慢切割出小胚子后再精心打磨,最终成品要薄如发丝、韧如蒲苇,气息穿过时才能音声清澈。
手工制笙比较复杂,选料、打磨、打孔、簧片处理、制作笙斗、校音等有100多道工序,由于全部为手工制作,一个人制作完成一支笙需要10天左右的时间。“每道工序都融合着制作者的技术、经验和对笙的理解,这是机器永远无法代替的。”靳迎君说。
热心公益
生活中的靳迎君热心公益,在当城村是有名的“热心肠”,谁家有困难、有需要,她都会帮一把,还在村里提供助老理发义务服务。2019年,靳迎君搬到张家窝镇的万科四季花城社区居住。在新小区,她加入了社区志愿者队伍,为居民义务服务。昨天记者来到万科四季花城小区时,靳迎君正在忙碌着整理社区为困难家庭儿童捐赠的书籍。
作为天津纯懿公益的一名志愿者,靳迎君一直资助困难家庭儿童。多年前,她前往河北省献县、隆化等地为当地困难学生提供帮助。“每到一家,我都忍不住掉泪。”看着孩子们天真的眼神和困难的生活,靳迎君下定决心捐资助学,帮助孩子们继续学业,这项义举她一直坚持至今。
最近,靳迎君又资助了一名居住在辛口镇的困难家庭儿童。“女孩今年上小学6年级,孩子的父亲身体不好,母亲患有肾病需要定期透析,家庭条件特别不好。”不久前,靳迎君借着志愿者走访的机会到女孩家偷偷地看望了孩子,并没有告诉孩子自己是谁。“孩子学习很好,也很懂事。”靳迎君欣慰地说。
无偿献血
靳迎君很忙,每天除了手工制笙,还要参加志愿服务队的活动、帮女儿带孩子、为公婆做饭。这还不算完,她还是中国红十字无偿献血志愿服务队天津大队的志愿者,多年来一直坚持无偿献血。
年轻时,靳迎君就多次参加单位组织的无偿献血。2020年疫情袭来后,本市血库告急,她又一次走上了献血车。三年间,靳迎君无偿捐献成分血9次,共计11个治疗量。有人曾问她,这么大岁数还经常献血,是上瘾么?“就是上瘾,因为自己的热血能帮助很多人,这种被人需要的感觉特别好。”靳迎君说。
- 上一篇:北辰区小淀镇网信办开展“网上祭英烈”主题教育活动
-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