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海文化

主页 > 资讯 > 天津 >

天津

强化科教人才支撑增强创新发展能力 不断做大做强天津经济实力

发布时间:2023-01-20 20:50:00

最佳答案:2023年1月20日讯: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2022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2023年经济工作把脉定调──要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

  2023年1月20日讯: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2022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2023年经济工作把脉定调──要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2022年12月29日召开的市委经济工作会议,围绕“四高”建设目标,聚焦发展重点领域,精心谋划、全面部署,组织实施“十项行动”,奋力开创天津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大都市新局面。为深入贯彻落实市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针对我市经济发展重点问题,特邀请我市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进行解读。

  强化科教人才支撑 增强创新发展能力

  南开大学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研究院研究员,南开大学京津冀协同发展研究院秘书长、教授 张贵

  综合国力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竞争。人才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天津市始终高度重视人才工作,先后出台《天津市数字经济领域技术技能人才培育项目实施方案》《天津市技能人才薪酬分配指引》《关于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支撑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等政策和文件,实施了“海河英才”行动计划;组建了十大产业人才创新创业联盟;发布天津市境外职业资格认可目录,提供人才从业、工作和出入境便利;探索了居住证积分工作;推动各项人才政策措施落实落地。截至2022年底,“海河英才”行动计划累计引进人才44.5万人,积分落户工作累计吸引非津籍稳定就业人才14.9万人,十大产业人才创新创业联盟链接高校院所80家,聘请院士专家75位,凝聚了2000余个头部企业,初步形成了“3+N”人才发展战略新格局。

  当然,我们也应看到,我市人才短缺难题是高质量发展和现代化大都市建设的“短板”。未来,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强化科教人才工作:

  一、应分层次合理布局,解决高端人才紧缺的难题。首先,加大高水平领军人才引进力度,集聚科技“领头雁”。进一步提高领军人才奖助水平。提高引进两院院士、国内外知名专家、高级技术骨干等人才的奖励额度,完善对高水平人才团队的整体引进和支持保障。进一步优化领军人才工作机制。以人才服务的精准化、智能化为方向,建立由政府、企业、高校、第三方服务机构合作运营的人才供需对接公共服务平台。其次,创新中青年专业人才引育模式,打造科研“生力军”。支持更多的中青年人才成长及团队建设。开展科研评价、教师职称评审等重点领域改革。在个税差额补贴、就业补助、住房租购保障、创业启动基金等方面予以更大的优惠力度,不断提升对高校毕业生的吸引力。再次,强化产业领域师资队伍建设。师资队伍紧缺也是人才培养环节亟待解决的难题。加大重点产业领域的优质师资人才引进力度。加强本地师资队伍建设,提高高素质师资人才留津率。第四,探索服务地方产业发展的职业教育新模式。推动建立产教融合发展联盟。推动全市中职、高职院校“进群”“组网”,与重点产业领域优质企业开展校企合作,引导建立招生及就业信息共享机制、实训基地轮岗制、实习岗位余缺调剂机制等长效机制。第五,优化重点产业专业的本硕博培养体系,培育人才后备军。健全集成专业学历层次教育,健全“推免+统招”“申请考核+直博+硕博连读”的多元化硕博招生模式,推进以校企联合培养、学分互认、弹性学制等为代表的培养模式创新。

  二、与市场需求对接,解决人才科技能力较低的问题。首先,加快推进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对接。对接本专科生和研究生及以上学历学生与企业科研环节及生产环节需求,实现人才培养精准化。继续完善“订单”制培养模式。规范行业企业参与职业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全过程的权利与义务。其次,提倡新老员工“传帮带教”制度。企业要为新入职员工制定短期及长期的职业成长培训计划,以老带新、以新促老。定期展开新人集体培训及考核。再次,发展和规范相关临近专业的教育培训服务。倡导企业出资并提供办学场地、宣传并招收学员、组织结业考试等服务,学校提供培训老师、具体培训方案并发放由企业学校双重认证的结业资格证书。第四,继续加强与国内外一流高校院所及研究机构的合作。加强与中科院、中国工程院、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合作,引入国内外一流高校院所及研究机构在津设立分校分院,建设一批院士工作站、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新型研发机构和大学科技园。

  三、做精做细双创服务,解决科研成果转化率低的问题。要调动高校教师双创积极性,提高科研成果落地天津。首先,深化高等学校教师职称制度改革。组建为科研成果转化服务的经营团队。招募并引进包括金融、法律、管理、营销运营等在内的复合型技术经纪人,建立以服务为宗旨的科研成果转化第三方经营队伍。其次,充分利用各类科研平台,提高科研成果转化率。推进产业发展链、学科专业链、人才培养链、科研创新链“四链”融合发展。再次,充分利用校企合作平台,创新产教融合新模式。深化高校“资产经营公司”改革,持续规范高校国有资产管理运用体制机制,推进大学科技园运营主体建设,进一步发挥国家大学科技园以及天津市的其他高校大学科技园孵化转化作用。形成“育成中心—孵化器—加速器—生产基地”的全产业链发展。第四,优化职教“五业联动”发展机制。进一步探索形成“政、行、企、校、研”五方携手发展的职教共同体,主动服务我市重点产业链发展。

  做优做强制造业 夯实实体经济发展基础

  天津社会科学院市情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 王立岩 天津社会科学院海洋经济与港口经济研究所博士 谢心荻

  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脊梁。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近年来,我市牢牢把握制造业这一“压舱石”,取得了一系列振奋人心的发展成绩。今后五年,我市将组织实施“十项行动”,其中包括以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为方向的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行动。以做优做强制造业为抓手,着力夯实实体经济根基,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大都市提供坚实支撑。

  第一,延续制造业稳中向好态势。一是在供给端打通堵点。提升能源供应能力,依托我市建成投运的全国首个政府授权的省级负荷管控中心,提高终端用能效率,精准控制电力负荷。加大原材料保供稳价力度,健全大宗原材料供需“红黄蓝”预警机制,支持天津自由贸易试验区与期货交易所开展期现合作,推动现货市场与期货市场联动发展,对冲原材料价格波动风险。二是在消费端挖掘潜力。将扩大内需战略与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紧紧抓住培育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有利契机,以消费结构升级推进制造业发展。打响“夜津城”、海河国际消费季品牌,高水平举办世界智能大会等展会项目,借助品质化、定制化、绿色化消费理念形成的需求牵引,驱动制造企业优化传统工艺、提升产品质量。三是以项目建设提振增量。2022年前10个月,我市引进制造业项目732个,到位资金665亿元。以此为契机,积极走访各行业领军企业,围绕强链延链补链重点 ,继续加快大项目好项目引进落地。对重点项目实施全生命周期闭环管理,定期收集用工用地、原料运输、资金周转等涉企困难问题,逐一登记造册,清单式疏通卡点堵点,提速在建项目竣工投产。

  第二,保障产业链供应链畅通高效。一是掌握关键环节,提升产业链供应链承载力。重点布局我市双链高风险区间,“揭榜挂帅”突破“卡脖子”难题,以实际问题为导向,着力推动核心技术攻坚。在重点领域率先构建产业备份系统,拓展多元供给渠道,寻找关键零部件替代性来源以抵消外部冲击。优化基础研究资助体系,引导企业和社会力量增加基础研究投入,打通科技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让前沿理论走出实验室、跃上生产线。二是强化协调合作,增强产业链供应链竞争力。以链集群、以群固链,形成分工明确、相互衔接的产业集群,推动链群协同发展。深耕信创、高端装备、集成电路等12条重点产业链,聚焦我市科技创新优势领域,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前瞻性布局面向未来的先导性产业。坚持产业招商与自主培育双轮驱动,深入推进与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区域的合作,瞄准产业链供应链短板弱项,前移招商阵地、前置对接服务,精准筹划招商大会。三是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开拓产业链供应链应变力。鼓励我市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示范企业在全球布局研发中心,有效对接国际高端要素,由输出产品向输出工业能力转变。参考中埃泰达苏伊士经贸合作区运营经验,有序建设境外经贸合作区,支持我市企业“腾笼换鸟”向合作区内转移优势产能,为我市高附加值产业提供发展空间。

  第三,推动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相融相长。一是依托京津冀协同发展,打造高质量产业融合生态圈。积极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引进京冀优质服务业企业,促进我市先进制造业与北京信息技术服务深度交叉。在滨海—中关村科技园、京津中关村科技城的建设基础上,联合筹划科技企业孵化器、产业技术研究院等协作创新平台,为产业融合提供充分空间。二是把握数字化转型,加速两业融合的深度广度。立足我市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的定位,利用区块链、云计算等技术,发展数字车间、智能工厂等新业态新模式。构建端到端集成的信息物理系统,加深与上下游企业和商业生态的数据联结。三是聚焦重点融合领域,优化扶持政策体系。设立两业融合发展专项基金,灵活设置申领标准。探索用地保障制度,采用弹性出让年限、先租后让等方式,满足项目用地需求。完善两业融合工作机制和考核体系,建立融合发展绩效指标与评价标准。

  第四,打造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格局。一是激发主体作用,强化龙头企业引领带动能力。对12条重点产业链上的龙头企业实施“一企一策”综合扶持,帮助龙头企业在生产经营中优存量、扩增量。强化龙头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充分发挥“链主”的整合作用,开放自身创新资源形成科创雁阵,加强与上下游企业在技术攻关、生产验证等方面的紧密合作。二是构建梯度培育格局,激发中小企业活力。我市积极开展“携手行动”,进行创新型中小企业评价,出台了《天津市为“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办实事清单》,为中小企业提供精准服务。以此为契机,通过实地企业走访、横向部门遴选等方式,建立中小企业动态培育库,因势利导采取个性化帮扶措施。帮助初创企业落实创业优惠政策,提供注册登记、刻章报税等一站式免费导办服务。鼓励成长性企业打造品牌特色,积累信用资源。三是打造良好产业生态,提升优质企业开放合作潜力。鼓励优质企业以跨境并购方式“走出去”,加快建立国际化品牌,稳步开拓全球市场。支持优质企业强强联合,跨地区、跨行业开展兼并重组,促进规模化、集约化运行,提升产业集中度。支持优势企业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积极参与国际投资和竞争,助力企业深度参与融入全球创新链,提升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分工地位。

  强化区级功能优势 打造经济协同联动新格局

  天津社会科学院经济分析与预测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 董微微

  区级经济是城市经济的有机组成部分和基本单元,增强区级功能优势,壮大区级经济规模和实力,是推动全市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和有力举措。

  发挥滨海新区“主引擎”战略引领功能。推动滨海新区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打造全市经济发展的龙头增长极。一是做大做强石油化工、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等特色产业集群,完善信创、生物医药等主导产业链,壮大区级经济主导力量。二是强化创新体系建设,围绕合成生物、信创、细胞生态等领域加快布局国家科技战略力量,推动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和创新中心建设,努力增强经济发展创新力和竞争力。三是依托开放平台、体制机制、先行先试等综合优势,打造一流营商环境,加快建设改革开放先行区,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

  提高区级经济联动水平。立足各区优势特色,形成协同联动发展格局。一是明确功能定位,精准实施错位竞争策略。中心城区重点发展研发设计、金融、商贸、文旅、会展等高端现代服务业,环城四区着力发展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智能网联车等高端产业,远郊五区强化资源集聚能力,形成各区差异化发展格局。二是完善统筹机制和政策体系,促进各区形成互利共赢的税收分享机制、投入分配机制、信息共享和交流机制,加强政策协同对接,形成相向发展、联动发展的良好态势。

  全力推动港产城一体化融合发展。以港兴城、以城带产、以产促港,推动港产城深度融合、一体化发展。一是发挥港口独特资源优势,完善金融服务、商务中心功能,汇聚高端航运资源要素,拓展航运服务产业链,加快建设北方国际航运核心区。二是树立“大港口、大开放、大循环”理念,推动港口带物流、物流带经贸、经贸带产业,提高产业附加值,促进从“通道经济”向“港口经济”转变,更好地服务和融入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三是完善基础设施,优化港城发展布局,提升城市服务能级,推动港口与城市、港区与园区有机衔接、深度互动。

  培育壮大数字经济 赋能现代化产业体系

  天津社会科学院数字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 吕静韦

  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既是党的二十大报告的重要要求,也是市委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五项重点工作任务之一。以数字经济赋能现代化产业体系,既要巩固传统产业优势,也要促进新兴数字产业增长,同时还要注重数字产品的有效供给和数字经济的规范化发展。

  一是提升传统优势产业,稳住产业数字化发展“存量”。深入推进企业“上云用数赋智”行动,加快装备制造、汽车、绿色石化、航空航天等传统优势产业数智化升级,打造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夯实传统工业数字化发展基础。引入和搭建数字化科创服务平台,为传统产业提供网络化、智能化、信息化协同服务,促进企业数据资源融合和信息化建设,增强传统产业数字化发展能力。

  二是培育数据产业增长点,扩大数字产业化发展“增量”。激活信创产业、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数据潜能,催生数字技术应用、数字产品服务、数字产品制造等产业增长点。发挥数据交易中心优势和数据中心、超算中心功能,集聚数据采集、加工、交易流通等相关产业,完善数字经济中介产业体系,打造全国领先的数据要素流通体系和数字产业集聚高地。

  三是拓展数字服务场景,丰富现代化产业体系供给“容量”。完善数字研发设计、网络技术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支撑体系,推动共享经济、数字文旅、数字养老等生活性服务业与数字人民币使用场景深度融合,推进智慧社区、智慧医疗、智慧城市等的数字化镜像建设,丰富数字平台服务商的产品体系和服务模式,构建优质高效的数字服务业新体系。

  四是营造安全开放生态,提高数字赋能现代化产业体系“质量”。完善促进数字经济健康发展的地方性法规,建立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多元化治理体系,健全数据管理机制、市场监管机制、风险应急响应机制,规范行业服务标准、市场准入和退出标准,明晰数字经济主体行为界限,夯实现代化产业体系数字安全基底。

  有效激发内需潜力 促进消费升级扩容

  中共天津市委党校经济学教研部副主任、教授 李勇 中共天津市委党校经济学教研部副教授 吴婷

  2023年,要将消费作为扩大内需的重要着力点,以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为抓手,围绕有钱消费、有东西消费、有地方消费等方面多措并举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

  解决好有钱消费问题,增强居民消费能力。增加收入是提升居民消费能力的关键。要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健全工资合理增长机制,保证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提高有消费倾向但受疫情影响大的中低收入居民消费能力。要继续做好“六稳”“六保”工作,强化就业优先政策,通过“春风行动”等措施,健全就业促进机制,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实现“就业保障—企业产能增加—居民收入保障—消费能力增强”的良性循环,进一步释放消费增长的潜力和动力。

  解决好有东西消费问题,提升高品质消费资源供给。加强市场主体建设,满足居民对更加安全、更为舒适、更有品位的产品需求,鼓励和支持汽车消费、家电家居消费、住房消费等。发挥我市河、海、港、洋楼等资源优势,打造精品旅游线路,强化市场主体线上线下合作,多渠道拓展文旅体消费。丰富夜间活动内涵,打响“夜津城”品牌,多举措繁荣夜间消费。安全有序恢复会议、展览活动,强化展销活动,吸引国内外优秀资源向天津集聚,进一步做强会展消费。

  解决好有地方消费问题,打造新型消费场景。我市已入选全国5G移动网络和光纤宽带网络“双千兆”城市,5G基站密度突破20个/万人,位居全国先进水平。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大都市新进程中,要进一步加快发展社交电商、5G消费体验,推动零售、餐饮、住宿、旅游、娱乐、家政、快递等生活性服务业在线化。拓展无接触式消费体验,鼓励市场主体建设智慧商店、智慧餐厅、智慧驿站、智慧书店。依托渤海、东丽湖、盘山等资源优势,促进“资源变资产”,打造海上运动基地、露营基地、高端民宿基地,丰富消费场景。

  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 推动经济社会绿色发展

  天津社会科学院生态文明研究所副研究员 刘俊利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这为天津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新的方向。因此,要在提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基础上,深化发展方式可持续性,推动经济社会绿色低碳循环发展。

  第一,持续推动产业高端、智慧、绿色升级。接续打造现代产业体系,提振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及高技术产业规模和能级,强化串链补链强链,提升产业链韧性和竞争力。加速传统产业智慧变革,强化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与装备制造、石油化工、航空航天等优势产业深度融合,加速生产环节的智慧化升级。推动产业绿色转型,持续推进绿色工厂、绿色园区建设,强化绿色供应链管理,提升绿色制造体系及绿色服务体系能级,大力发展光伏、氢能、资源循环利用等清洁低碳环保产业。

  第二,瞄定“双碳”目标推进能源革命。强化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持续削减煤炭等化石能源在能源结构的比例,有序推进煤炭减量替代,推动煤炭向清洁燃料、优质原料和高质材料转变。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推动煤电节能降碳改造、灵活性改造、供热改造“三改联动”,提升终端能源电气化水平,加强工业、交通、建筑等领域的绿色电力替代。强化新能源供给及应用,加大对风电、太阳能等清洁能源开发利用,积极发展电力源网荷储一体化和多能互补项目。

  第三,践行绿色消费,推动生活方式绿色转型。制定《绿色生活创建活动实施方案》,建立完善绿色生活的相关政策和管理制度,以绿色消费为核心推动政府、企业、公众协同发力。构建绿色行动体系,推动社区、机关、商场等发挥引领示范作用,充分落实绿色出行、垃圾分类、光盘行动、无废办公、“禁塑”行动、循环快递包装等举措,广泛形成绿色生活方式和崇尚绿色的社会氛围。

  切实增进民生福祉 满足人民高品质生活期盼

  天津城建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 何继新

  民生是人民幸福之基、社会和谐之本,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具体体现。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持续为人民群众增进民生福祉,不断实现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让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第一,着力增进民生福祉,实现更高质量就业。实现高质量就业,民生就有了基本保障。要强化就业优先导向,健全就业促进机制,支持创业带动就业。着力支持就业容量大的服务业和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发展。加强对困难群体、重点群体的就业兜底帮扶力度。支持和规范发展新就业形态,发挥公共投资和重大项目带动就业作用。天津出台失业保险稳岗返还、一次性留工和扩岗补助,开展就业援助月,通过这些措施全力稳就业保民生。

  第二,着力增进民生福祉,实现更高水平教育。推进高水平教育,民生就有了人心凝聚。要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拓展集团化、深化学区制,推动“双减”落实落细,推进智慧教育融合创新发展。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分类建设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加快优化学科专业结构。深化教育评价改革,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天津构建基础教育“1+4+3+N”整体育人框架,实施“顶尖学科培育计划”和“服务产业特色学科群计划”,使得教育现代化水平显著提升。

  第三,着力增进民生福祉,实现更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实现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民生就有了强大动力。要完善政府主导、社会参与、重心下移、共建共享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进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数字化和设施网建设,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培育新型文化业态。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丰富群众性文化活动,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体建设,推动乡村文化振兴。天津建成了覆盖城乡的四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形成群众文化“一区一品”的生动发展格局,助力高品质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