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生态环境监测中心监测人员做好天津水环境“守护者” 严格“把脉” 每年获取人工监测数据2万余个
监测人员在于桥水库调查监测大型水生生物生长和分布情况。
2022年12月27日讯:在我们身边,有这么一支监测队伍──天津市生态环境监测中心水环境监测研究室的监测人员,他们的足迹遍布津城的大小河道和水库,用“火眼金睛”紧盯水环境状态,通过水质样品采集和水生态调查监测,为津城水环境严格“把脉”。这些监测人员每年至少要行走1200余个河道和水库点位,获取各类人工监测数据2万余个。
护佑大运河 三地打造生态走廊
日前,天津市人大常委会通过了《关于京津冀协同推进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的决定》。同时,北京市与河北省人大常委会也通过了相应决定,三地均自2023年1月1日起施行。
12月的天津格外寒冷,连续几天的大风天气,给户外工作增加了不小的难度。市生态环境监测中心水环境监测研究室的监测人员像往常一样,带着仪器、试剂和采样瓶赶往大运河(天津段)开展水质调查监测。
“小董,系好安全绳,取水样时注意安全。大家留神脚下,冰面冻得不实。”研究室工程师李泽利一边招呼大家工作,一边提醒注意安全。大运河(天津段)流经武清、北辰、河北、红桥、南开、西青、静海等7个区,与大运河北京段、河北段贯通。“每个月我们会对河段内的水温、pH值、溶解氧、高锰酸盐指数等至少13项指标进行监测。此外,每年还要对沉积物、水生生物和生境进行调查监测。”李泽利告诉记者,大运河京津冀段是连接沿线地区重要的生态廊道,此项协同立法,为河道水环境保护提供了法治保障。
为于桥把脉 让津城大水缸无恙
无论严冬盛夏,津城的河道、水库总会出现水环境监测人员的身影。在结冰的河道取样不易,在盛夏的水库取样同样辛苦。
于桥水库是天津的饮用水水源地,李泽利介绍:“7月是天津最热的月份,也是水质环境变化最大的时段,整个于桥水库热气腾腾,湿气极大。我们一般会选择早上6点出发,9点准时入库,在船上连续作业三四个小时。”为了取得更多水样,监测人员穿戴上遮阳帽、救生衣,搬起采样箱、采样器登船,冲入水库水域深处,开启一天的样品采集和生态调查监测。自2015年工作以来,李泽利和同事7年如一日,奋战在于桥水库水污染防治一线。他们基本每月要到水库做两次现场监测,发现水库周边污染源数据存在短板后,特意制定了库周沟渠暴雨径流、大气干湿沉降、沉积物调查监测等方案,摸清了污染物来源及贡献比例。为了采集更丰富的水样、补全数据,李泽利和同事有时会特意选择在雨季,抬着径流采集装置冒雨入库取水。
“翠屏俯瞰,烟波浩渺,水天一色”,这样一幅美丽的生态画卷是每一个环保人的愿望。李泽利告诉记者:“今年1至11月,我市地表水优良水体占比达55.6%,Ⅳ类及以上水体比例提升至97.2%,8条国控入海河流在稳定消除劣Ⅴ类的基础上,水质均达到地表水Ⅳ类及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