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海文化

主页 > 资讯 > 天津 >

天津

天津港保税区:为改革开放的时代交出答卷

发布时间:2022-10-21 16:58:29

  党的十八大以来,天津港保税区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天津工作“三个着力”重要要求和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紧紧围绕天津“一基地三区”功能定位,积极抢抓共建“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等重大机遇,始终坚持“开放兴区”,持续推动高质量发展。凭借敢为天下先的奋斗精神,保税区努力担当更多国家使命和战略任务,构建“三区两港”空间布局,管辖2类4处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在政策、资金、产业、人才等方面形成优势叠加、要素聚集的发展态势。十年来,保税区步履铿锵,稳扎稳打,保持昂扬姿态,笃行实干,开辟了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勇立潮头的新境界。

  十年成绩单

  这十年 保税区坚韧求索,勇于实践,走出一条符合保税区实际、契合企业意愿的探索创新之路,成为优惠政策最多、功能最齐全、手续最简化、开放层次最高的特殊区域。十年来,区域GDP平均增长率达10.7%,二三产业产业增加值平均增长率分别为13.3%、9.1%,2021年完成“百千万”亿元发展目标。截至2022年9月底,保税区登记在册市场主体达33785户,相比2012年底的6215户净增27570户,年平均增幅42.55%,市场主体实现跨越式增长。

  这十年 保税区统筹实施“五大战略”,聚焦关键领域砥砺深耕,优化升级产业结构、转型发展“智造业”、推进新动能引育工程,口岸功能不断完善、贸易结构持续优化、跨境电商做大做强,商品销售额超万亿元。

  这十年 保税区营商环境不断提升、国企混改稳妥有序、开放创新硕果累累。自贸区“首创性”制度创新持续突破,二手车出口业务新模式等4项改革做法入选国务院复制推广第六批自贸区改革试点经验,AOG航材应急维修新模式、FT账户分公司等9条改革试点经验在全市复制推广。12家企业获批开展保税维修再制造试点,产值达到11.8亿元,增长157%。开设FT账户228个,业务量约240亿元。进口药品绿色通道、“滨海模式”等一批政策创新成果不断涌现。

  这十年 保税区城市核心功能和服务品质不断提升、创新生态持续优化、民生福祉不断增进,“气质”“颜值”双提升,民生底色更鲜明。出门见绿的诗意生活、学有优教的触手可及、病有良医的温度质感……每一个保税人都用心感受着细节里的温情和文明之美。

  这十年 保税区初心不改、使命肩扛,深入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建立“向企业家汇报”机制,把党的领导贯穿工作各领域,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法定机构改革向广向深,党的建设全面加强,形成推动保税区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力。

  凝聚集群创新力量 四大产业引领发展

  “刚来空客天津时,我的第一感觉就是这里真大,厂房大,建筑物高,就连飞机进出机库的门都很大。”今年54岁的杨世宏是空客A320系列飞机亚洲总装线的设备工程师。从2009年空客天津总装线完成总装的首架A320飞机交付使用,到2020年第500架A320系列飞机成功交付,杨世宏都亲身经历。“十几年来,我和空客共成长,祖国日渐强大,我感到很自豪。”2006年,天津凭借雄厚的工业基础和政策、区位、人才等优势承接空客总装线在中国的建设,空中客车(天津)总装有限公司次年即在保税区成立。经过十几年的发展,空客天津A320总装线实现转产A320neo机型,A320总装线生产能力拓展至A321机型;空客天津宽体飞机完成和交付中心于2017年正式启用,并于2021年将生产能力拓展至A350机型。

  10月14日,空客天津传来好消息,一架由空客天津总装线完成总装的A320neo飞机交付中国东方航空并使用5%的可持续航空燃料从天津飞往西安,空中客车单通道飞机开启在中国的绿色之旅。面对更大规模与更高质量的发展目标,保税区创新性地提出集群式的开发建设举措。2021年,保税区航空产业产值占全市的90%以上,已形成航空制造、航空维修、航空服务和航空物流四大航空产业集群,涵盖研发设计、飞机总装、部附件制造、零部件生产、飞机维修、航空物流、航空培训、飞机租赁等领域的近300个航空项目,从业人数超过1.5万人,航空全产业链日益完善。在空客等龙头项目带动下,西飞国际、美国古德里奇发动机短舱维修和制造、比利时索纳卡A320缝翼装配、加拿大飞朗驾驶舱面板、美国PPG航空涂料、松下航电娱乐系统维护、法国道尼尔技术分包服务、STTS航空喷漆服务等项目纷纷在保税区落地生根,形成产业集聚发展优势。

  海洋是可持续发展的宝贵财富,海洋经济产业已成为临海国家经济增长最具活力和前景的领域之一。近年来,保税区以海洋经济示范区建设为抓手,依托临港区域得天独厚的码头岸线条件和优越的营商环境,持续引育海洋装备和海水淡化装备高端配套项目,积极突破行业卡脖子技术,努力打造国家级海洋高端装备制造业基地和国家级海水淡化装备研发生产基地。如今,保税区已先后获得国家新型工业化(装备制造)产业示范基地、国家科技兴海示范基地、国家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等称号,成为天津市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主要承载区。

  保税区聚集着众多海工装备企业,在海油工程、博迈科、太重滨海、大船天津等十余家龙头企业带动下,做精做强优势产品,加强产学研合作及企业间技术交流,为海洋装备技术创新增添新动力。今年,由海油工程建设的我国首个海洋油气装备制造“智能工厂”在保税区投产,将对推动我国海洋装备制造从传统“人力工厂”向现代化“智能工厂”转变起到重要作用。

  2020年,为加快实现天津市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建设目标,天津海洋装备产业(人才)联盟诞生。“我们生产气垫船需要进行空气螺旋桨风洞试验,联盟帮我们对接天津大学滨海研究院推动产学研合作;我们需要用到轻型材料,联盟帮我们就近解决了材料配套问题……加入联盟近两年,我们受益匪浅。”提到天津海洋装备产业(人才)联盟成立对企业的影响,精艺特新创始人王平颇觉受益。

  生物技术和生物制造业被称为全球制造业的新风口。保税区将生物制造产业作为引领未来发展的“四大产业”之一,集聚创新资源要素,抢占产业创新制高点,构建“实验室—产品—市场”的创新链条,初步形成创新人才荟萃、创新主体集聚、创新生态完善、创新成果迸发的生物制造产业体系,集聚了GE医疗、瑞普生物、正天医疗、纳通防护、华鸿科技、华大基因等一批生物制造产业重点企业。同时,保税区全力推进生物制造谷建设,实施“平台沃土”计划,建立“新型研发机构+科研院所+科创园区+创新企业”的多层次创新载体。作为生物制造谷两大载体平台类项目之一的生物制造产业园项目已于近日实现主体建成封顶。

  在空港经济区西七道32号,4.3万平方米的科研大楼伫立于此。中科院天津工业生物所实验室内,研究员蔡韬及团队成员正在开展“人工合成淀粉”的后续研究。去年9月,中科院天津工业生物所的科学家们在人工合成淀粉方面取得重大颠覆性、原创性突破——全球首次在实验室中实现从二氧化碳到淀粉的从头合成,为从二氧化碳到淀粉生产的工业车间制造“打开了一扇窗”。

  与中科院天津工业生物所相邻的国家合成生物技术创新中心工地现场一片火热建设景象,工地上,1600余名工人紧张地开展着最后的建设收尾工作。据悉,国家合成生物技术创新中心建成后,将汇聚百余个创新创业团队,致力合成生物关键核心技术突破,为产业发展提供源头技术供给,为科技型中小企业孵化、培育和发展提供创新服务。

  随着“碳达峰、碳中和”逐渐成为全球共识,氢能产业正在成为世界各主要经济体竞相发展的新兴产业。近年来,保税区按照天津市、滨海新区工作部署,着力发展氢能产业。其间,保税区代表滨海新区获批国家首批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城市群成员资质,搭建起京津冀城市群工作专班与天津市氢能领导小组协同桥梁。目前,天津市首条燃料电池重卡示范路线已开始运营,氢能叉车已在北京、上海、广东等地应用。

  天津市氢能示范产业园位于天津港保税区临港区域,项目总投资10.09亿元,主要建设氢能产业技术孵化平台、氢能产业生产装备平台、氢能物流园等。截至目前,产业园吸引了新氢动力、氢璞创能、杭叉集团等一大批国内优秀燃料电池关键零部件企业落户发展,聚集效应显现。除燃料电池关键零部件企业,天津市氢能示范产业园还汇聚了能源资源、示范场景及前沿科技等领域重点企业。国电投与渤化集团、临港控股在保税区合资成立新氢能源公司,主营氢气站(加氢母站)项目,年产1600吨高纯氢。世界500强企业法国液化空气集团也将在保税区投资建设氢能源供给基地项目,进一步提高天津地区氢能供应能力。

  “抓龙头、铸链条、建集群”的产业发展路径日渐清晰,加快构建高质量绿色发展新格局,保税区创新驱动的脚步从未停止。

  打造一流营商环境 大好项目纷至沓来

  项目总建筑面积约9521.9平方米,计划工期150天,达产后每年可新增农业子午胎8万条……日前,由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中策橡胶集团投资的中策橡胶(天津)有限公司农业子午胎和斜交工程胎车间扩建项目在天津港保税区正式开工建设,这是中策橡胶落子保税区五个月后的再次增资之举。

  坚持高位推动,一大批重点企业和重大项目纷至沓来。十年来,天津港保税区坚持“项目为王”理念,将招商引资作为区域高质量发展的“生命线”,持续以量托底、以质提效,以亩产论英雄、以效益论成败,推动增长方式更加集约高效,实现“量”的合理增长和“质”的稳步提升。

  先进制造业项目不断汇聚。新松集团产业园、霍尼韦尔过程控制中国区运营中心和研发中心等智能科技领域龙头项目已在保税区落地生根。美国博格华纳新能源电机及电驱动总成生产基地、卢森堡埃驰汽车内饰生产基地等具有行业引领作用的重点项目在保税区实现快速发展,切实为区域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强基固本。此外,施洛特二期、法因图尔、茨埃威尔等项目已陆续投产,预计达产后产值将达240亿元,可有效推动保税区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从最开始设计目标‘百亿千人’等,到这次产业园建立,天津市、滨海新区、天津港保税区等各级政府部门对我们的支持可以用无微不至来形容。”联想集团高级副总裁、全球供应链负责人关伟表示。日前,ICT行业首家“零碳工厂”、代表联想集团最高智能制造水平的联想(天津)智慧创新服务产业园在保税区正式投产,达产后首年预计产量300万台,年产值超百亿元。

  近年来,保税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天津工作“三个着力”重要要求,持续将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作为政治之责、发展之要,加速引入首都资源。大力引进中国兵装集团技术创新投资基金、中电建集团天津投资公司及中铁、中铁建、中铁隧等央企二三级公司落地发展。聚焦前沿科技,保税区不断深化与世界500强联想集团等智能科技领域龙头巨企的合作,围绕大数据、云计算、智慧医疗等前沿领域,推动科技型企业在保税区加速形成聚集效应。北京凯普林光电高功率光纤耦合半导体激光器自动化生产基地项目、北京博雅辑因研发中心、北京鸿宇泰生物科技诊断试剂研发生产项目等重点北京项目的落户也实现了首都技术、人才资源的加速引进。

  此外,依托自贸区先行先试政策优势,保税区金融创新项目亮点频出。近年来,新奥集团产业投资总部、中铁资本等多个项目的落户使空港保险产业园进一步发展壮大。北京人寿、中航安盟产险等项目的到来让保税区金融创新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大大提升。在大型贸易项目引入方面,德龙新型贸易集采平台、DHL华北营运中心、厦门国贸、新疆广汇等500强贸易企业的入区发展,为保税区贸易总量迈上万亿新台阶打下了坚实基础。

  利纳马集团是全球汽车零部件百强企业之一。2011年,利纳马集团在天津港保税区投资成立全资子公司——利纳马(天津)有限公司。得益于天津大力扶持制造业发展,利纳马天津2021年产值突破4亿元,在全球60多家工厂中名列前茅。2022年,利纳马集团决定投资9000万美元再次重仓天津,在保税区建设斯凯杰科高空作业平台亚太区制造基地项目。为帮助项目尽早开工建设,保税区政务服务办推行“首席营商环境专员”制度,会同相关部门联系建设各环节有关单位,帮助企业实现拿地之后“即时”开工,缩短企业开发建设周期,降低企业运营成本。

  营商环境是区域发展的重要软实力,也是核心竞争力。目前,保税区全力承接437项市级下放权力事项,实现“保税区事保税区办”;全国首创最简告知承诺审批改革,服务12个行业22个类别的企业;全市首创“拿地即开工”政策,多家企业体验到“保税速度”;全市首创“企业开办+银行开户”、“3+1”一体化服务新模式、企业开办场景式“智慧秒批”,实现企业从注册到开户4小时内办结,极大节省了企业开办成本。秉持“不为不办找理由,只为办好想办法”的工作理念,保税区以让群众和企业获得感最强为目标,全力打造宜业宜居一流环境。

  产城融合加速布局 打造宜业宜居活力新城

  随着经济建设的不断提速,保税区高标准的社会事业配套项目也在区域聚集,产城融合加速布局。2020年,保税区启动建设产城融合示范区(空港二期)。该示范区占地面积17.75平方公里,以以城市聚产、以产业聚人、以功能留人为目标,积极打造特色鲜明、产城融合、拥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智慧航空都市区。

  无独有偶,天津市首个百亿级“工改工”城市更新项目——海港城市更新项目也进展迅速,今年6月迎来“开门四喜”。海港区域是天津港保税区的发源地,因产业定型早,海港区域面貌和载体功能难以适应产业发展需要。在天津“制造业立市”和培育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大背景下,保税区聚焦打通集疏港堵点、搭建跨境交易服务场景和建设智慧低碳综合保税园区等具体目标,着力提升天津国际贸易能级,促进天津口岸经济转型升级和滨海新区港产城融合发展,以海港区域城市更新为抓手,努力打造产融结合“天津样板”。

  生态环境是城市发展的根基。在绿色生态建设方面,保税区不断加大投入力度,先后建设完成临港湿地公园、空港生态绿廊等重点项目,并在空港景观湖增加了“时空隧道”“泉水叮咚”“席地而坐”等体验设施。十年来,区域绿化面积年均增长率达到15%以上,进一步提升了公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春季生机盎然、夏季绿意浓浓、秋季落英缤纷、冬季银装素裹,这是保税区空港景观湖一年四季的景色。凭借“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自然风景,空港景观湖获得天津市“最美河湖”荣誉称号。

  因春、夏、秋三季均有花可观,近年来,占地面积约5.6万平方米的七彩花田已成为网红打卡地。2021年,总面积是天津水上公园1.3倍的空港生态绿廊项目全面投用。同时,项目所在位置是天津市中心城区及滨海新区生态绿地网络系统中的重要生态通道,紧邻规划中的空港二期,成为保税区又一处服务区域发展、服务百姓民生的重要项目。

  “水清滩净,飞鸟翔集”,用这八个字来形容临港湿地公园十分恰当。这里原是一片盐碱地,通过人工生态修复,如今已成为一座以修复海河入海口生态环境、保护鸟类栖息地为目的兼具景观效果的生态湿地公园。

  病有所医、幼有所学、居有所乐、业有所获……保税区在始终坚持经济发展的同时,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突出位置。十年来,区域医疗卫生坚持事业产业并举、机制体制创新、整体规划设计,通过引进优质医疗资源,建成综合医院、专科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2015年8月,由天津港保税区管委会和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合作共建的首个综合性三甲医院——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空港医院建成投用,项目二期也已于2021年底开工建设。计划于2024年底竣工投用的临港医院与2021年启用的临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可以满足临港区域居民及企业职工的就医需求。

  除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外,保税区还不断引进优质基础教育资源。在学前教育方面,目前保税区共有7所幼儿园,其中空港区域6所、临港区域1所。作为美丽“滨城”建设“十大工程”项目,空港东七道学校、空港第五幼儿园正在加紧施工。保税区目前共有四所学校,其中空港区域有空港学校、空港实验小学及天津市第一中学滨海学校,临港区域有临港实验学校。十年来,保税区采取与市属优质教育资源紧密合作的新方式,高标准建设、高质量运营,探索出区域教育事业发展新模式。

  十年间,健身设施一应俱全的空港体育中心和集图书馆、档案馆、文化馆、展览馆四大功能于一体的空港文化中心相继建成投用。此外,保税区还打造以亚洲最大单体商业建筑SM、新燕莎奥特莱斯等为核心的高端现代商圈,为区域内居民和企业职工提供高品质的生活环境。

  保税区持续加快推进空港轨道连接线及轨道环线项目建设,打造“滨城”“津城”交通枢纽连接地。今年9月,天津市轨道交通Z2线中心大道站主体结构深基坑顺利开挖,标志着工程正式进入主体施工阶段。十年来,保税区坚持产城融合发展,不断提升载体功能,一座宜业宜居国际生态活力新城已呈现在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