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海文化

主页 > 资讯 > 天津 >

天津

15年的营收增长了60倍,天津诞生了2000亿的光伏巨头!

发布时间:2022-10-06 23:20:54

  【在沈浩平的带领下,TCL中环成功押注光伏硅片,在新能源材料板块迅猛崛起。2007-2021年,其营收涨幅近60倍,归母净利润涨近40倍,市值规模一度登上2010亿元,位居A股光伏设备板块TOP3。

  混改之后,TCL中环的体制机制被激活,光伏技术创新和领先差异化策略持续铸造其市场竞争力,半导体业务正向全球前五名追赶,两大业务全面开花,业绩继续保持高位增长。

  双碳时代,光伏龙头不仅是ESG的重要推手,其自身亦被ESG重新定义。沈浩平表示,TCL中环始终坚持“科技与实践”并行的绿色发展之路,“环境友好”是公司做事的边界。

  当今中国的光伏行业,TCL中环(002129)与隆基绿能(601012)并称“单晶双雄”,其单晶硅片出货量占据全行业的半壁江山。兰州大学1986级物理系校友李振国、钟宝申创办了以江隆基老校长命名的隆基集团,而TCL中环的掌舵者同样是出身兰州大学物理系的沈浩平。

  在沈浩平的带领下,TCL中环抓住新能源崛起的良机,晋级为光伏行业龙头。同时,由于长期坚守可持续发展与ESG理念,TCL中环业绩持续保持高位增长。2022年上半年,其营业收入同比增长79.65%,净利润同比增长92.1%,市值规模一度突破2010亿元,相较2007年IPO时涨逾32倍,排名行业TOP3。

  近日,新财富与证券时报“走进上市公司排头兵”专题报道组走进TCL中环,专访公司总经理沈浩平,探讨其高速发展背后的ESG实践经验与思考。

  1

  混改激活体制机制

  天津堪称中国北方半导体材料的摇篮。上世纪50年代后期开始,天津市半导体材料厂、天津第三半导体器件厂相继宣告成立,这些是TCL中环可追溯的前身。

  作为国内最早从事半导体硅片制造的企业,TCL中环不仅打破外企的垄断,实现了半导体关键材料的国产化,1981年,还率先进军太阳能单晶硅制造业务,将半导体领域的经验延伸到光伏领域。

  1983年,刚完成关于异质结电池毕业论文的沈浩平,选择加入天津市半导体材料厂,在车间一线拉单晶,与国外引进的区熔单晶项目打交道。

  这段低调的国企工程师职业生涯持续了整整24年。在此期间,半导体材料厂改制为中环股份。而由于区熔单晶水平在国内遥遥领先,中环股份的产品被应用在前沿的超高压项目上,经过历练的沈浩平也不断崭露头角。2007年,他被任命为中环股份总经理。在他的带领下,中环股份于2007年完成了A股挂牌上市,并逐步晋级为光伏硅片“双寡头”之一。

  2017年前后,国企产权改革掀起热潮。在天津市政府的推动下,天津中环电子信息集团有限公司[简称“中环集团”,现已更名为“TCL科技集团(天津)”]的混改于2019年9月全面启动。

  TCL中环当时的控股股东是中环集团,其股权由天津国资委旗下津智资本、渤海国资两家公司分别持有51%和49%。2020年5月20日起,这部分股权在天津产权交易中心挂牌转让。

  最终,TCL科技收购了中环集团100%股权,成为了TCL中环的第一大股东。这次混改成为TCL中环企业发展史上的重要分水岭。

  两年的时间,中环与TCL工作模式文化互相磨合,在体制机制改革后,中环的机制更灵活,决策更迅速,经营管理方式更高效。

  2020年之前的TCL中环一直是国企,完整地接受国企组织管理方式。“在国企性质的上市公司里,企业管理往往受到两种甚至三种主导力量的影响。”在沈浩平看来,国企上市公司在充分竞争的市场领域相对更慢的决策效率,表现在企业行为上也较为迟缓。

  沈浩平介绍说,混改大大提升了决策效率,让中环人能够以更加大胆的姿态参与商业竞争,带来了决策层和行动层的巨大效率改变。

  中环和TCL两家企业在基因上还是存在差异的,但优秀的企业,大多有着相似的文化内核。中环的包容力也是TCL“领先科技,和合共生”使命的投射。两家企业求同存异,TCL从赋能的角度支撑中环的发展。

  近两年数据显示,混改后的TCL中环费用率明显改善,2022上半年,虽然其收入规模上升,但费用率同比下降2.75个百分点至7.53%,管理/销售费用率均创下历史较低水平,项目筹划、选址、落地签约的时间周期大大缩短,扩产效率明显提高。在整体经济环境复杂的背景下,2022年上半年,TCL中环仍保持增长势头,营业收入同比增长79.65%,净利润同比增长92.1%。

  作为企业管理者,沈浩平特别提到,过去国企体制下,公司激励力度不足,员工薪酬倒挂严重,人员虽然稳定性强,但是难以从外界吸纳优秀人才。2021年6月,TCL中环发布了混改后的首份股权激励方案,并实施完毕用于股权激励的3.3亿元股票的回购。2022年8月12日发布的《2022年员工持股计划(草案)》,激励对象总人数不超过1500人,总金额不超过3.96亿元,旨在调动员工积极性和创造性。混改后,TCL中环依然保持着推进管理层年轻化,20多人的核心团队平均年龄不到40岁。

  2022年9月15日,TCL中环旗下中环领先天津半导体基地投产暨天津先进半导体材料研究院揭牌仪式,在其天津华苑科技园举行。沈浩平指出,“中环领先天津半导体基地将成为中国乃至全球重要的特色功率制造中心,也是制造方式领先的半导体基地之一”。混改之后的TCL中环,项目手笔越来越大,发展快马加鞭。

2

  光伏业务:坚持长期主义,

  坚守技术创新与领先差异化

  起步于半导体产业的TCL中环,虽然早在上世纪80年代便涉足光伏行业,但其光伏业务的大规模发展则始于2007年。

  当年,受到新型显示技术的冲击,TCL中环处于全球产销规模第一的高压硅堆产品市场急速萎缩,IPO募集资金投入的平面器件产线也受影响。面对经营挑战,沈浩平做出决断——调整公司“2+1”的产业布局:从原来的“硅堆、功率器件+硅材料”,转向“光伏材料、半导体材料+节能型功率器件”。

  他在2008年度的报告中提出:“高压硅堆产品超预期的快速衰退不可逆转,硅材料行业已经完成了行业高位期……横下一条心坚持在内蒙古把光伏产业做大做强是我们股份公司整体避免在快速发展的全球硅材料基本形势下被边缘化的唯一途径。”

  时间证明,沈浩平的战略判断颇具远见,押注光伏硅片带动了TCL中环的迅猛崛起。

  Wind数据显示,2007-2021年,TCL中环的营收从不到7亿元,增长到411.05亿元,涨幅超过59倍;归母净利润从1.03亿元增长至40.30亿元,涨幅约39.1倍。期间,新能源材料的收入占比从2010年的约38%增长到2021年的93.54%,成为最重要的业务板块之一(图1)。截至2021年末,TCL中环的光伏硅片产能提升至88GW,G12先进产能占比约70%,硅片外销市场市占率全球第一。

  2021年,堪称光伏行业发展的重要节点。由于光伏发电实现平价上网,带动需求提升,行业近年开启了一轮大规模的扩产,与此同时,不少其他领域企业跨界进入,各制造环节产能大幅增加,竞争加剧。

  与此同时,技术路线的切换,带来新的机遇与挑战。根据国海证券研报,目前业内主流的PERC电池量产效率已经普遍超过23%,越来越接近24.5%左右的理论极限,因此,组件厂商纷纷投入TOPCon、HJT等新一代电池技术的开发。相比PERC电池以P型硅片作为衬底,新的电池技术大都基于N型硅片进行开发。2022年成为N型技术电池规模化量产元年。

  在光伏行业,从多晶到单晶,从集中式电站到分布式发电,从未停歇的技术进步,不断推动光电转换效率提升,实现平价上网。面对未来,沈浩平表示:“N型技术是未来必然的发展方向,因为其衰减更低,发电效率更高,在应用过程中的热稳定性高。”

  2022年5月,TCL中环率先公示了N型硅片报价,作为头部企业带头向N型技术转向。此举也显示,其有意进一步争取新技术路线下硅片的定价权。

  N型硅片拥有更高的电池提效潜力,但目前成本较高,而且,N型硅片需要对表面进行硼扩散,控制难度大,易发生掺杂不均匀及一致性差等问题,对晶体缺陷的控制也成了许多厂商的难题。沈浩平表示:“目前,TCL中环的晶体缺陷和晶体中有害杂质的控制达到了比较高的水平。”

  竞争加剧与技术转换之外,光伏产业面临的另一重压力是,作为原料的多晶硅价格已经突破十年新高,产业链成本陡然增加,二三线企业首当其冲受到影响,一线企业也难独善其身。以TCL中环为例,2022年上半年,其光伏硅片、组件业务毛利率分别为18.37%和7.69%,同比分别下降了3.09个百分点和4.83个百分点。

  “正如半年报中展示的,公司毛利率有所下降,下降的原因可以概括为分母变大、分子不变,涉及企业盈利的毛利额一直是我们坚守的。”沈浩平表示,产业链价格走高,客观上对中环也造成影响,稼动率降低,TCL中环的应对策略是要求单位销售毛利额提升,而提升的来源是内部要实现更低的成本。

  据了解,TCL中环已通过基础创新和产业转型,消化一部分硅料涨价的成本,另一方面,其也提倡要更多地通过下游电池、组件技术的共同创新来降低冲击。

  事实上,过去多晶硅在硅片生产成本中的占比控制到不足50%;然而现在,由于多晶硅价格高企,导致其在硅片成本中的占比已高达88%,先进技术代表的可控成本几乎被掩盖。沈浩平将行业这一状态形容为“处在短期真实和长期不真实的状态中”。

  要应对上游硅料价格的巨大波动,沈浩平认为,唯一方法是秉持长期主义,并坚持以技术创新为驱动。他也将这概括为TCL中环的底层逻辑。

  2019年8月,TCL中环创造性地推出“夸父”系列210mm超大硅片G12,较G1(158.75mm)/M6(166mm)硅片表面积提升了75%/61%,可大幅降低下游发电系统的成本,引领了光伏行业的大尺寸潮流。目前,G12硅片先进产能在其产能中超过70%。

  硅片减薄也是一种降低硅成本的手段。TCL中环也在持续引领硅片薄化进程,其可量产的商业化硅片已经能够减薄至130μm,而一年前行业的主流还是170μm。

  在硅片这个光伏产业链中竞争最激烈的环节,TCL中环已经通过技术创新,布局N型硅片、大尺寸硅片等,实现差异化发展。“中环有极大的信心做好这种差异,可以说,静态看中环对比同行水平有36个月以上的领先。”

  谈及未来硅片环节的格局,沈浩平认为,将由两方面因素决定,一是玩家数量和产业集中度,二是现在有很多落后产能,要关注产能迭代的进度。他认为,假以时日,当多晶硅价格回归的时候,原料占硅片的成本还会回到50%以下,行业内竞争格局将取决于硅片厂自身的能力。届时,TCL中环的制造技术优势将重新显现。

  除了硅片,TCL中环的创新与技术引领也体现在组件环节。公司组件保持与自身硅片产能结构性匹配的定位,一方面通过消化内部超规格硅片改善毛利,另一方面平衡满足一线硅片客户的质量需求。历史上,TCL中环从2017年开始生产叠瓦组件,主要面向出口市场及分布式场景。其中,叠瓦1.0主要是ODM生产,公司承接SunPower和Maxeon的设计进行生产制造。2020-2021年以后,公司逐步演变成IDM,有能力进行专利升级和技术升级。今年,公司在叠瓦2.0基础上开始了叠瓦3.0的技术升级。

  技术创新的另一个重要体现是应用工业4.0技术,这为TCL中环带来了制造模式的升级。现在,TCL中环位于银川的工厂部分环节已经可以实现黑灯生产,不仅生产效率提高,也实现了更低的原料消耗与更低的碳排放,更为关键的是产品品质、一致性获得了大幅提升。

  数据显示,2022年上半年,TCL中环的光伏材料产能提升至109GW,销售规模同比增长24%至34GW;光伏组件销售规模同比增长94%至3GW。同时,公司存货周转天数加快了5天,应收周转天数和应付周转天数均加快了3天;单位产品硅料消耗率同比下降近6%,单晶炉月产能力提升19%,同硅片厚度下公斤出片数提升了19%,多晶硅加工成品的消耗率比同行业要低2%-3%。“这是行业内无人可比的,也是中环工业4.0柔性制造能力的体现。”沈浩平表示,制造模式升级为TCL中环参与市场竞争、布局全球化打下良好的基础。

  “中国企业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其实是受到全球范围竞争对手的狙击,为了保持市场竞争力,TCL中环一直在做领先差异化。”沈浩平表示,“企业需要聚焦,不断钻研自己的主业,才能在行业周期中存活下来。”

  事实上,过去15年,全球金融危机、欧美“双反”、国内“531新政”,能熬过多轮周期淬炼存活下来的光伏企业并不多。几经光伏和半导体产业波动之后,TCL中环总能全身而退,这背后是坚守长期主义。

  “产业有高光时刻,就必然会有低谷。”沈浩平回顾称,他的职业生涯经历了7次光伏行业波动。

  1995年,PC革命带动大量电脑进入居民家庭和企业办公室,多晶硅价格一度翻了3倍;1999到2001年,多晶硅价格被互联网革命拉高3倍,但随着科网泡沫破灭,两三年内又大幅回落;2004年的光伏行业强劲增长,中环股份签的合同中,多晶硅价格为20美元,折合人民币150-160元,市场则将价格炒高了20倍至4000元;2004到2008年,多晶硅价格快速回落,市场需求拉动行业波动。

  在他看来,面对波动,企业首先要关注现金流的健康,企业的底要比行业的底更低才行;其次,不要把行业景气当成自己的本事,要算清楚挣的是行业景气的钱还是自身竞争力的钱;最核心的,还是要通过技术创新和差异化发展,培育内生动力。

  如何看待当下的“光伏热”,一轮轮的扩产会否使行业出现过剩危机?在沈浩平看来,当下诸多企业选择跨界发展光伏是可以理解的。“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积累了很多资本,无论是新能源行业还是汽车,甚至是餐饮行业都在寻求跨界发展的机会,企业在跨界的过程中往往会选择成长性比较高的、技术门槛相对较低的行业,能跨界进入半导体行业的人很少,但是跨界做光伏的人就很多。”

  不过,已经在全球市场展开布局的TCL中环,对于企业间的竞争有着更深的理解。沈浩平表示,光伏行业的竞争是残酷的,过去,这一行业已经倒下了四个中国首富,做企业应该专注于经营、保持谦虚,坚守底层逻辑并坚定地走下去。

  3

  半导体业务:追赶全球前五名

  作为中国大陆规模最大、技术最领先的半导体硅片企业之一,TCL中环的光伏与半导体两大业务形成全面开花的格局。Wind数据显示,2020年到2022年上半年,其半导体材料收入分别同比增长23.08%、50.61%、79.9%,增势同样强劲。

  谈及半导体材料业务,沈浩平指出,“中国芯片的最大问题在于需要know-how的积累,也就是所谓的技术诀窍,但know-how不是来自教科书,而是来自不断的试错”。基于这样的认知,TCL中环也明确了半导体产业的经营思路,即提高产能和市占率,进一步提高营运质量,适当地延伸产品线,同时充分利用本身智能制造和自动化的成果的优势。

  近年,半导体行业快速发展,作为芯片制造的基础材料,半导体硅片长期被国外厂商所垄断。2017年以前,国内12英寸半导体硅片几乎全部依赖进口。近年,国产厂商不断突围。据芯思想统计,全国有沪硅产业、立昂微、TCL中环、中欣晶圆、重庆超硅、西安奕斯伟等厂商具备12英寸半导体硅片供应能力。

  公开资料显示,TCL中环掌握全系列FZ和CZ晶体工艺,形成了较为完整的4-12英寸半导体硅片产线,包括8英寸及以下化腐片、抛光片、外延片,12英寸抛光片、外延片,其下游客户均为知名半导体公司。其中,8英寸产品已形成可对标国际一线厂商的产品综合能力和市场竞争力,12英寸产品已成为多家客户标准流程。

  在与沈浩平交流中,依然能感受到TCL中环的发展有着清晰的战略导引。“在光伏领域,中环一直是全球领先的;在半导体领域,公司的口号是‘国内领先,全球追赶’,现在第一步已经基本完成,第二步是向全球前五名追赶超越,这也更有挑战性。”

  沈浩平同样用三句话概括了他对半导体产业的认知,其中也隐含着对TCL中环业务的期许。他认为,半导体无法用钱买科学家和设备做出来,而需要历史的积淀。“历史上新出现的半导体厂商都是并购出来的,半导体公司有很多不会写在专利上的技术,这需要历史的积淀,这同样也是壁垒。”

  事实上,从1969年组建天津第三半导体器件厂,到1999年改制天津市中环半导体有限公司,进入新世纪以来,TCL中环以单晶硅为基础,纵向布局分立器件和硅片,在半导体领域已有一定的积淀。2005年,其在全国半导体分立器件行业销售收入排名中进入第7位。

  据SEMI统计,2016-2021年,中国大陆硅片销售额从5亿美元上升至16.56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高达27.08%。开源证券测算,目前硅片厂产能满载,12寸硅片至少紧缺至2023年底。沈浩平对新财富表示,目前的市场环境为TCL中环提供了发展的契机,因为TCL中环的特质中有着足够长的历史积淀,能够抓住机会扩充产能,让客户信赖,同时,中环尊重知识产权,尊重投资精神,尊重全球文化和生态链的地位。

  同时,他还指出,TCL中环要将硅片的产销规模和综合实力做到全球领先。“TCL中环所在的半导体产业支撑了人工智能、大数据、新能源、汽车等多个产业,如果中国的半导体企业无法做到全球领先,那么中国在国际竞争中也很危险。”

  4

  ESG:“环境友好”是TCL中环做事的边界

  近年,“双碳”目标的提出,对中国经济发展方式提出了新要求,资本市场对“好公司”的判断依据也随之被ESG重新定义。作为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推手,光伏龙头企业亦是ESG实践的主力军。

  “尽管TCL中环没有过多宣传ESG,但是公司很早之前便开始做相关的实践。”沈浩平表示。

  关于新能源业务,沈浩平用三句话形容了TCL中环的使命。首先,“环境友好”是TCL中环做事的边界。公司始终坚持“科技与实践”并行的绿色发展之路,在生产过程中注重能耗降低,单位产品能耗、污染物减排都达到行业领先水平,为“双碳”战略目标的实现贡献中环力量。

  其次,高质量持续发展是TCL中环不懈的追求。公司通过持续创新与科学化管理,在工厂设计上推进更加智能、更加先进的制造模式,实现同等投资下的项目产能提升超30%。沈浩平介绍说,在新技术的引领下,TCL中环现有项目达产后,硅片产能将达到180GW以上,其中210硅片占比超90%。

  再就是,沈浩平多次强调的创新力,他认为这是企业的生存之本。“中环在光伏领域有40余年的技术积淀以及know-how积累,在N型硅片领域有充足的技术储备,将为全球提供质量最好、最稳定的产品,为下一代光伏技术的发展提供保障。”

  同时,他强调,TCL中环将员工的权益与保障放在重要位置,正如其企业愿景中描述的“环境友好、员工爱戴、社会尊重、客户信赖”。

  2016年至今,TCL中环已连续6年推出《社会责任报告》。在最新发布的《2021年社会责任报告》中,TCL中环指出“公司将环境与社会责任融入企业的战略经营活动中,审慎地管理公司的环境和社会风险,完善管理体系,强化供应链管理,降低资源消耗及环境排放,创新驱动发展,培养创新人才,共促全球进步”。

  随着ESG理念愈发受到重视和认同,不断探索ESG新实践模式的TCL中环,有望受到资本市场的更多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