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海文化

主页 > 资讯 > 天津 >

天津

天津推动入河排污口管理标准化,制定出台入河排污口设置审政务服务事项操作规程

发布时间:2022-09-06 18:18:17

  天津北方网讯:初秋时节,独流减河波光粼粼,水清岸美,下游的浅水区域是候鸟翔集的栖息地。多年前,独流减河还因水质问题,备受群众诟病。

  市第十二次党代会报告提出,坚持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协同推进,提升生态环境治理水平,加快建设美丽天津。今年,本市出台了《入河入海排污口排查整治工作方案》,持续推进入河排污口“查、测、溯、治”,逐步打通“污染源—排污通道—排污口—水体”的管理链条。

  近年来,本市根治独流减河污染,狠抓入河排污口排查、溯源、监管、整治,实施了一系列水污染防治工程。“沿线的入河排污口水质,由2017年的全部为劣V类,改善至全部V类,再到今年已有超过50%达到Ⅳ类。同时,独流减河水质明显改善,由劣V类逐渐提升至V类、Ⅳ类,今年上半年已接近Ⅲ类,从昔日污水变为一池清水。”市生态环境局水生态环境处处长马丽告诉记者。

  本市地处“九河下梢、三会海口”的平原河网地区,河流纵横交错,入河排污口分布广泛、隐蔽性强,排查溯源难度大。市生态环境局、市水务局等部门联手,对全市所有一、二级河道和大中型水库的入河排污口进行拉网式排查。其中,排污通道是连接污染源和入河排口的关键环节,在城市建成区、工业聚集区和城乡结合部,污水大多通过管、涵等隐蔽工程输送,溯源难度大。“为了溯清排污通道,本市实施了入河排污口的双向排查溯源,水务部门发挥河道管理和城市排水管理优势,以河道为起点推进从河道到污染源的排查溯源;生态环境部门发挥污染源管理优势,以污染源为起点推进从污染源到河道的排查溯源。两部门同步推进,共享溯源信息,共同校核溯源结果,建立了完善的溯源质量控制体系。”马丽说,两部门还分别开展了城市雨洪排口和雨水检查井的水质监测,为精准溯源打上了“双保险”。

  本市紧靠渤海湾湾底,是渤海综合治理攻坚战的主战场,也是渤海入海河流治理的最前沿。本市推动入海河流水质改善,依托入河排污口排查成果,对海河、蓟运河、永定新河、青静黄排水渠等入海河流沿线重点入河排口实施水质月监测,找准制约入海河流水质改善的痛点。同时,开创性地将地表水环境的管理思路应用到入河排口管理上,每月对水质较差的入河排口进行排名、通报,督促属地解决排口上游的污染问题。比如,在水稻种植和水产养殖密集的独流减河沿岸,西青区王稳庄镇利用废弃的养殖坑塘兴建了“西西海”生态湿地,利用湿地净化处理面源污染,打造出农业污染治理的天津样板。本市在入河排口监测、管理、治理上一同发力,实现了入河排口整治与入海河流水质改善紧密衔接,推动全流域全过程系统化治理,入海河流的污染负荷大幅降低。12条入海河流水质从以往的全部劣于Ⅴ类,到2020年全部达到Ⅴ类,再到2021年已经有11条达到Ⅳ类,实现了连续跨越提升。随着入海河流水质改善,本市水生态系统得以恢复,红嘴鸥、银鸥在海河翱翔,消失数十载的缢蛏也重现津门。

  此外,本市从设置审批入手,通过为入河排污口“上户口”,推动入河排污口管理标准化,制定出台《入河排污口设置审批政务服务事项操作规程》,将审批时间由20日压缩至8日,提高了审批效率。截至目前,本市依法审批城镇污水处理厂和工业企业入河排污口165个,逐个排污口明确了排放标准和排污总量,全部设立了标志牌。“本市还将全面查清连接排污口和污染源的排污通道,攻坚城市雨洪排口和农业农村排口整治,解决雨污水管网错接、混接等痛点、难点问题,建立健全责任明晰、设置合理、管理规范的入河排污口长效监管机制,有效管控入河入海污染物排放。”市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