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长:北京企业已累计在津投资6700多家
8月30日,中共天津市委举行“中国这十年·天津”主题新闻发布会。
天津市委副书记、市长张工介绍,天津市委、市政府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一系列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牢固树立“一盘棋”思想,以强烈的机遇意识和主动精神,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在津沽大地生动实践、结出硕果。主要做了四方面工作:
一是牵住“牛鼻子”,全力服务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和雄安新区建设发展。我们全方位深化与国家部委、央企、大院大所和北京市的合作,在这一进程中,我们更加注重“顺势而为”。这里的“势”有三层涵义:第一个“势”是“趋势”,要顺应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大趋势,第二个“是”是“规律”,要顺应特大型城市发展、城市群发展的内在演进规律,第三个“市”是“市场化”,要顺应市场在配置资源中的决定性作用,顺应市场化要求,我们紧紧把握同城化和差异化发展的历史机遇,积极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中海油、中交集团、通用集团、360科技等一大批央企所属企业和高科技企业在津布局,来自北京的企业在津投资项目累计超过6700个,资金到位额超过1.14万亿元。出台一系列符合市场主体需求的政策措施,不断优化承接载体建设,与北京合作共建的滨海—中关村科技园、宝坻中关村科技城,两个园区累计新增注册企业分别达到3200家和860家。倾力支持雄安新区规划建设,天津城建设计院、市政工程设计院设立雄安分院,天津一中设立雄安校区,天津港集团设立雄安新区服务中心;天津职业大学、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等一批职业院校、医疗机构持续为雄安新区提供优质技能培训和技术支持,津雄合作交流日益加深。
二是增强“动力源”,进一步提升“一基地三区”服务承载辐射功能。加快建设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扎实实施制造业立市战略,以智能科技产业为引领,重点建设信创、集成电路、高端装备、生物医药、航空航天等12条产业链,不断提升服务京冀两地产业承载配套能力,全市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高技术产业(制造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比重分别达到25.3%、15.5%。加快建设北方国际航运核心区,天津港在建设世界一流智慧港口、绿色港口的同时,不断提升通关效率和服务水平,更好服务京津冀双循环发展;启动天津滨海国际机场三期改扩建工程前期工作,建成后将具备年旅客吞吐量5500万人次能力。加快建设金融创新运营示范区,融资租赁业务领跑全国,飞机、国际航运船舶、海工平台的租赁和处置业务规模占全国总量的80%以上,商业保理公司资产总额、保理融资余额居全国第一。加快建设改革开放先行区,深入推进区域要素市场一体化、投资贸易便利化等改革,136项个人服务和企业生产经营高频事项实现“跨省通办”,天津自贸试验区累计实施544项制度创新措施,38项试点经验和实践案例向全国复制推广。
三是织密“交通网”,大力推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全力打造“轨道上的京津冀”,在众多交通基础设施建成通行的基础上,京唐铁路、京滨铁路(宝坻至北辰段)年内建成运营,津兴铁路全线铺轨,初步实现京津雄核心区半小时通达,京津冀主要城市1-1.5小时通达。京津城际列车实现“公交化”班次运营,京津冀交通“一卡通”覆盖全部公交和地铁运营线路,“京津同城”效应更加明显。
四是提升“获得感”,持续加强公共服务共建共享。深化京津冀社会服务领域合作,让协同发展成果更广泛地惠及三地人民。与京冀构建职业教育协同发展共同体,成立商贸、信息安全等10余个跨区域特色职教集团(联盟)。京津冀异地就医医保门诊联网直接结算覆盖我市医院数量增至1064家,医学临床检验结果互认项目达到43项,医学影像检查资料共享达到20项。全面落实京津冀三地人力资源服务区域协同地方标准,实现专业技术人才职称资格互认。在通州、武清、廊坊(“通武廊”)开展改革试验,签署实施社会管理等领域90余项合作协议,医疗卫生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试点形成初步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