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艳俊的团队在大安要新改良3万亩盐碱地,确保改良土地能当年整地
2023年2月17日讯: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专门提出,持续推动由主要治理盐碱地适应作物向更多选育耐盐碱植物适应盐碱地转变,做好盐碱地等耕地后备资源综合开发利用试点。这就意味着,我们不仅要继续在治理盐碱地上下功夫,而且还要转变思路。今天(2月17日)我们要认识的这位“新农人”就是专门从事治理盐碱地的,而且他们的治理方法就是通过生物改良的手段,把那些曾经的不毛之地变成生机勃勃的农田。下面我们就去看看,他到底是通过什么新方法、新设备来改良盐碱地的。
这是两张卫星遥感影像,画面是吉林省大安市海坨乡的同一片盐碱地。左面这张是改良前的,地面几乎寸草不生;右面则是改良完一年后的,盐碱地上已经种满了水稻,“90后”小伙子葛艳俊就参与了这片盐碱地的改良。而眼下,冒着零下十几摄氏度的严寒,他又和同事们一起忙着改良大安的另一处盐碱地。
今年,葛艳俊的团队在大安要新改良3万亩盐碱地。为了确保改良土地能当年整地、当年治理、当年种植,数十台大型设备忙得是热火朝天。平整土地是盐碱地改良的第一步,随后就是抛洒有机肥。为了提高效率和质量,扬肥用的拖拉机上安装了高精定位和实时传输信号系统,在施肥漏斗上也安装了重力传感器。这样,即便是在办公室里也能随时监测施肥效果。
葛艳俊的家在一个小山村里,他从小就跟着父母种地,大学毕业时他最大的理想就是留在城市里发展,并因此做了一名程序员。2016年,一次偶然的机会他接触到了盐碱地综合治理,一想到父辈们在盐碱地上吃的苦,再想想这背后巨大的发展潜力,他最终决定改行做一名“新农人”。
葛艳俊想改良盐碱地,可当他告诉当地村民要在这片盐碱地上种水稻时,几乎所有人都觉得这是不可能的事。
葛艳俊告诉记者,其实种水稻本身就是改良盐碱地的一种办法,属于生物改良。春天时施撒改良剂,同时种植抗盐碱的新品种水稻。通过科学管理,改良当年,土壤的pH值就能由10降到8,水稻亩产也能达到400公斤以上。
改良技术的成熟和明显的效果让愿意从事这项工作的人越来越多了,葛艳俊的团队也从原来的十几个人变成了现在的80多人,而且80%都是年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