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海文化

主页 > 资讯 > 财经 >

财经

央行定调:5月份最新贷款利率公布,降息预期落空

发布时间:2023-05-24 17:35:06

最佳答案:5月24日,1年期LPR为3.65%,5年期以上LPR为4.3%。 以上LPR在下一次发布LPR之前有效。 数据显示,自2022年8月LPR非对称性下调以来,LPR已经连续8个月按兵不动。 此次5月LPR报价不变,系连续第

  5月24日,1年期LPR为3.65%,5年期以上LPR为4.3%。

  以上LPR在下一次发布LPR之前有效。

  数据显示,自2022年8月LPR非对称性下调以来,LPR已经连续8个月“按兵不动”。

  此次5月LPR报价不变,系连续第9个月持稳。

  在此之前,5月15日央行开展1250亿元MLF操作,本月MLF到期量为1000亿元,这意味着本月央行实施了250亿元净投放。

  5月MLF操作利率为2.75%,与上月持平。

  作为LPR的利率锚,5月MLF利率保持稳定,使得本月LPR下调的概率大幅降低。

  数据显示,自2019年8月LPR改革以来,1年期LPR一共下调8次累计下调66bp,5年期以上品种共下调6次累计下调55bp。

  其中,2022年5月是唯一一次单独下调5年期以上品种;

  2022年以来,5年期以上LPR报价已经下调三次,累计下调35bp。

  LPR按兵不动,该如何理解与解读?

1

  基础温习:LPR的定义和意义,以及和经济现实的关系

  LPR俗称“贷款基础利率”,特点:

  1、不同资质的人/企业找银行借钱,银行提供的利率也不同。

  2、由18家银行上报,每月20号重新报,并在当天计算后公布,相当于每月20号是贷款利率的"姨妈日"。

  旧的机制,容易被市场过分解读,从而带偏经济走向。

  新的机制(LPR)能保持价格稳定,降低通货膨胀的几率,是更科学、更精准的“风向标”、“指南针”、“导航”。

  自2020年初开始,中国贷款的利率由之前的基准利率上浮的计算方式,改成了LPR加点的方式。

  根据2020年初中国人民银行的公告,要求房贷的存量浮动利率贷款定价基准转换原则上应于2020年8月31日前完成。

  LPR,也就是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oan Prime Rate, LPR),是由具有代表性的报价行,根据本行对最优质客户的贷款利率,以公开市场操作利率(主要指中期借贷便利利率)加点形成的方式报价,由中国人民银行授权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计算并公布的基础性的贷款参考利率,各金融机构应主要参考LPR进行贷款定价。

  LPR,取代原有的固定利率,成为了中国金融市场和货币环境的新规则:

中国的LPR两个类型:

  短期(1年期)关联消费和流动性;

  长期(5年期以上)关联的就是房贷。

2

  LPR连续9个月“原地踏步”,释放了怎样的信号?

  5月LPR报价不变,符合市场预期,主要原因是当月中期借贷便利(MLF)操作利率未做调整,LPR报价基础稳定。

  与此同时,2023年一季度末商业银行净息差降至1.74%,较上季度末大幅下行0.17个百分点,降幅相当于2022年全年水平,下行幅度较大,再创有历史记录以来最低点。

  由此,尽管近期银行同业存单到期收益率等市场利率下行较快,一些银行也在下调存款利率,但仍难以抵消净息差大幅收窄带来的压力,当前阶段报价行压缩LPR报价加点的动力不足。

  客观来说,让一众高呼国家利率下调的所谓经济学家和观点,又一次被打脸了。

  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看,LPR保持政策定力,结合经济现实需求来看,央行或将更多依靠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来实现“定向降息”,在降成本的同时兼顾调结构,实现差异化精准支持。

  如在“有进有退”的原则下,2023年1月央行新设两项房地产政策工具,分别为800亿元的房企纾困专项再贷款和1000亿元的租赁住房贷款支持计划,对于符合要求的项目和贷款,央行分别按照实际投入资金的50%、贷款本金的100%予以资金支持,利率均为1.75%,以低成本的资金助力稳地产和促转型。

  年初出台的首套住房贷款利率政策动态调整机制,也在稳定房地产市场平稳运行的同时,增加了楼市调控的精准度,避免各地出现明显的冷热不均现象。

  LPR不变,经济现实需求,那么就对国家向特定领域和行业,进行定向精准灌溉和输血,提出了要求。

  没有规模效应,那就需要追求效率效应了。

  这或许是LPR按兵不动表现,最重要的信号所在了。

3

  趋势研判:接下来中国LPR会有哪些可能走向,又对应怎样的影响?

  实际上,从中国当下银行的利差来看,对于后续LPR下调,并没有多少想象力可言:

  当前商业银行净息差进一步快速收窄至1.74%的历史低位,已处于警戒区域,对于银行业可持续经营、继续让利实体空间和防范化解风险能力形成侵蚀。

  后续触发降息的重要因素,仍是经济和融资修复的可持续性。

  若消费复苏的斜率不及预期、房地产链条持续难以实现良性循环、长期投资动能疲软、民间投资继续回落,以及居民部门信贷回暖再现反复等,年内或不排除仍存在小幅降息的可能。

  但LPR的继续调降,将主要取决于银行息差表现情况。

  除依赖于政策利率的下调外,最主要的还是要与负债端改善相匹配,以保证银行净息差维持在相对平稳水平。

  所以,理性预判:

  未来一段时期,LPR大概率仍维持不变,新发放一般贷款和企业贷款利率可能会稳定在4.50%和4%左右的水平,下行幅度预计不会太大。

  而存款端,有望通过进一步引导银行机构压降定期存款点差、管控高成本的3Y(年)以上定期存款续作规模、设定类活期存款阈值、纠正同业存款套壳协议存款以及将结构性存款期权收益纳入自律机制考核等方式来降低存款成本,进而从资负两端来共同推动银行净息差和业绩企稳。

  这里有一个逻辑,那就是存款利率还有下调的空间,但是LPR已经有明显见底的特征。

  整体金融规则环境当下的意图非常明显,那就是将固化在定存中的储蓄,挤压到经济环境中,增加经济环境中的流动性。

  更重要的是,存款利率下调,很多人有误解,认为让老百姓存款吃亏,实际上普通老百姓的存款能有多大的流动性?

  降存款利率,核心目的就是要打破当下中国金融环境中的资金空转局面,让大资金躺在资产增值上吃香喝辣的局面和惯性得到改善。

  什么隔夜拆借,议息存款这些老百姓接触不到的金融套利工具,如果存款利率持续下行,难不成让银行割肉让利?

  另一个方面,提出一个问题给大家思考一下:

  大家认为,经济上行,市场火热,国家对于贷款利率,应该会是一个怎样的态度?

  LPR保持不动,也是一种态度表达,对于当下中国经济现实需求,国家能稳得住。

  普通人应该如何看清主线,指导行动?

  当前经济转入回升过程,但基础仍不牢固,短期内还需要继续将市场主体信贷成本保持在低位,为经济修复创造有利的货币金融环境。

  近期发布的《2023年第一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以下简称《报告》)首次提出“保持利率水平合理适度”,并延续了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2023年第一季度例会“推动企业综合融资成本和个人消费信贷成本稳中有降”的表述。

  《报告》在专栏中指出,下阶段,人民银行将继续实施好稳健的货币政策,合理把握宏观利率水平,持续深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健全“市场利率+央行引导→LPR→贷款利率”传导机制,为促进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营造有利条件。

  稳健主线不变,那么对于老百姓和普通群体,该如何结合规则环境,指导行动呢?

  几个观点分享:

  1,存在债务杠杆的,遵循利差原则,当下就是修复个人和家庭负债表最合适的阶段,这没有争议。

  2,中国的存款利率即使继续下调,放到全球来看,也是属于可观那一档的,所以,从个体和百姓的角度,不用在意贩卖焦虑的观点和说法,不用考虑什么通货膨胀的言论,在经济不确定性和信心共识尚未恢复以前,保持储蓄习惯很有必要。

  3,LPR上调,才是一个值得关注的经济信号,经济上行,国家才有提高利率的底气和动力。

  考虑到货币运行的滞后性,只要LPR见涨,那么什么创业,投资,扩大经营,贷款买房等等行为,才有意义。

  而不是和一些所谓经济学家说的什么LPR下行,是买房好机会,典型误人子弟,带人入坑。

  这就是最朴素,最务实,并且适合中国的经济理论。

  保持对经济动向敏感,跟进经济政策和规则变化,是在任何经济环境中实现生存,谋求发展,必备的基础认知和习惯。

  大概就这么些分析,LPR保持不变,国家有国家的考量,而且,在楼市明显转向低迷和冷清的当下,这样的按兵不动,可能是一个重要的态度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