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海文化

主页 > 资讯 >

资讯

COP15: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美好未来

发布时间:2022-12-20 19:43:05

最佳答案:2022年12月20日讯:中国对2010年爱知生物多样性保护目标的执行情况好于全球平均水平,中国建立的自然保护地面积占国土面积比例,已超过爱知目标设定的17%的目标。中国将生态文明建

  2022年12月20日讯:中国对2010年“爱知生物多样性保护目标”的执行情况好于全球平均水平,中国建立的自然保护地面积占国土面积比例,已超过“爱知目标”设定的17%的目标。中国将生态文明建设置于国家总体发展战略的优先地位,实现了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保护生物多样性,这提供了一个值得各国借鉴的榜样。

  穆雷玛 《生物多样性公约》秘书处执行秘书

  12月7日至19日,《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COP15)第二阶段会议在《生物多样性公约》秘书处所在地加拿大蒙特利尔召开。COP15以“生态文明: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为主题,旨在制定并通过“2020年后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以下简称“框架”),擘画未来10年乃至更长一段时期内全球生物多样性治理蓝图。

  12月15日,COP15第二阶段会议进入高级别会议阶段。COP15主席、中国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表示,当前,全球生物多样性下降趋势尚未得到根本遏制,保护生物多样性已成为人类面临的一项刻不容缓的任务。中国作为主席国,经与各方商议,为推进“框架”磋商制定了清晰的路线图,努力确保大会取得全部预期成果。

  建立与“框架”相适应的资源调动体系

  黄润秋表示,生物多样性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地球生命共同体的血脉和根基。人类正站在保护生物多样性、实现全球可持续发展的十字路口,各缔约方和利益攸关方迫切希望扭转全球生物多样性丧失趋势。作为COP15主席国,中国以最高级别的政治意愿和领导力,推动在云南昆明召开的COP15第一阶段会议取得圆满成功。第一阶段会议通过《昆明宣言》,呼吁各方为制定、通过和实施一个有效的“框架”贡献最大力量,为第二阶段会议的召开奠定了坚实的政治基础。

  12月17日,在为期两天半的COP15第二阶段高级别会议结束后的新闻发布会上,黄润秋表示,在各方共同努力下,“框架”关键议题谈判已取得重大进展。“从目前谈判进程来看,我们剩下的‘硬骨头’越来越少,接下来将聚焦非常少数的几个问题,一旦突破,‘框架’就可以达成。”黄润秋说。

  据统计,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和两个议定书一共有53个需要作出决定的议题,这里面最具有标志性的“框架”又包括29个需要作出决定的议题。

  怎样的“框架”才能被视作是成功的?黄润秋说,具体表现为能否建立与“框架”目标相适应的资源调动体系,包括资金、技术、能力等方面的资源;能否确保“框架”得到有效执行,包括规划、报告、国别审查、全球审查、广泛参与以及为发展中国家提供必要支持等;能否调动广大缔约方和利益攸关方全面参与,平衡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可持续利用。

  “我们认为,只有满足上述这些方面,才能遏制并扭转生物多样性丧失的严峻形势,走上通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未来。”黄润秋强调。

  生物多样性保护上升为国家战略

  中国是全球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生物多样性保护已上升为国家战略,纳入各地区、各领域的中长期规划。

  黄润秋说,中国一贯高度重视生物多样性保护,大力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主流化,有效保护了90%的陆地生态系统类型和74%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种群,300多种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野外种群得到恢复。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累计完成造林9.6亿亩,占全球人工造林的四分之一,人工林面积长期居世界首位。

  为保护生物多样性,中国完成了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工作,构建了生态保护红线监管体系,持续开展“绿盾”专项行动,查处侵占和破坏自然保护地生态环境的违法违规行为,督促问题整改和生态修复。目前,中国陆域生态保护红线面积约占陆地面积的30%以上,覆盖了所有全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功能区、生态脆弱区和生物多样性分布关键区。初步形成了覆盖全国的生物多样性观测网络,完成对全国高等植物、脊椎动物和大型真菌濒危状况评估等。

  《生物多样性公约》秘书处执行秘书穆雷玛说,中国对2010年“爱知生物多样性保护目标”(以下简称“爱知目标”)的执行情况好于全球平均水平,中国建立的自然保护地面积占国土面积比例,已超过“爱知目标”设定的17%的目标。中国将生态文明建设置于国家总体发展战略的优先地位,实现了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保护生物多样性,这提供了一个值得各国借鉴的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