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从昨日市政府新闻办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获悉,被誉为“京津之肾”、鸟类天堂的武清区大黄堡湿地,保护修复工作取得显著成绩,完成湿地修复1926.4亩,水鸟种类约占全国40%。
“按照天津市湿地自然保护区‘1+4’规划,以绿色发展为引领,以保护湿地资源及生态功能为目标,高标准谋划实施大黄堡湿地保护修复攻坚战,湿地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武清区副区长王宇娜介绍说,“为对保护区进行环境治理,累计拆除建筑面积超过30万平方米,完成湿地修复1926.4亩,实施水系连通、鸟类栖息地营建、芦苇浅滩建设及植被恢复等工程,翠金湖项目整改土地实现全部复绿,恢复了燕王湖水草丰茂、鱼翔浅底的湿地景观。”她表示,目前污染土壤及地下水修复工程正全面启动,排查涉及“绿盾行动”点位391处,整改率100%。
此外,武清区彻底清理保护区内有污染的企业,梳理建账各类小企业作坊123家,对湿地保护区范围内66家生产型企业全部予以“两断三清”,对湿地保护区外的企业作坊逐个甄别、综合施策,湿地保护区违法违规及环境污染问题得到有效治理。
据2020年大黄堡湿地科考显示,湿地内有鸟类214种、植物284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野生鸟类9种,二级保护野生鸟类42种,水鸟种类约占全国40%。未来,武清区将深入推进大黄堡湿地保护修复,积极探索湿地生态产业化路径,努力创建国家湿地保护与修复典范,使湿地生态环境这一重大公共利益得到有力保护。(津云新闻编辑孙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