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5日下午5:20,塘沽实验学校低年级的学生家长已经到学校门口等候,准备接上完课后服务的孩子回家。记者也随机询问几位家长 “双减”以后他们对孩子在学校进行课后服务的评价以及课余时间里孩子的生活变化。
“通过孩子的表现,我能够明显感觉到学校的课后服务非常不错。接孩子放学的一路上,我家小高同学会叽叽喳喳跟我说个不停,今天做了什么有趣的实验了,学会了画菊花……甚至睡前还在幸福回味课服的愉快经历,并憧憬参加更多的课后服务。”一年级七班高子涵的家长欣慰地告诉记者,每次参加课服以后,小高同学回家后的自主时间非常充裕,一方面有利于培养自主的复习、预习的好习惯,更重要的是可以发现、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和专长,除了练琴、画画,孩子还会主动帮她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
对于“双减”以来的课余生活,家长们更多的感触是与孩子增加了更多的相处机会,体会到了和孩子在一起带来的童真和快乐。
二年级四班的赵梓溪告诉记者,最近她和爸爸妈妈走进田间地里,去收割水稻,体会农民伯伯播种粮食的不易,更加珍惜每一粒米;还利用周末时间积极参加绘画活动,还一起参与公益活动,为河北易县、甘肃等天津市对口扶贫地方的小朋友筹集公益画笔资金。赵梓溪的父亲说:“以前一到周末就是陪孩子上英语课、思维训练。她在里面学,我在外面熬,现在这些课都不用上了。每个周末,我和朋友都会带着孩子们到博物馆,美术馆,农业基地等地方参观,这样的亲子活动,孩子提升归属感,认识新朋友,性格更加开朗,也让我和孩子的心走得更近了,我们和孩子之间也有了更多的默契。”
三年三班贾珺然的家长告诉记者,有了课后服务后孩子在学校就可以完成作业,而且有老师的指导做起来轻松,还能让老师及时地了解孩子对知识的掌握情况,更好地帮助孩子查漏补缺,学业上松绑了,自主时间自然就更多了。
孩子平时以兴趣为出发点,从漫画到文学,培养自主阅读的能力,家长也都在陪读过程中与孩子共同成长。在家庭教育中,家长也不再大包大揽而是回归生活本位,让孩子学会生活技能,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比如自己叠衣服、收拾书桌,让孩子通过劳动感受生活的多彩,热爱生活。“‘双减’让我们深刻认识到自己要转变家庭教育观念,回归父母本色。我和孩子爸爸放下手机、暂离网络,给予孩子想要的陪伴。孩子弹琴,我们就做忠实的听众;孩子跳舞,我们就做热情的观众。我们的陪伴不是陪同,不是看管,是全身心融入孩子的内心世界,是真诚的接纳和欣赏,是给孩子满满的安全感和正能量。”
“双减”政策实施之后,作为家长陪伴孩子的方式变了,从那种只为辅导作业的陪伴,变成了充满情感交流的高质量陪伴。
五年三班薛博文的家长深有感触地说:“孩子在学校能够高效完成各科作业,回家有大量的时间安排自己的兴趣爱好。我俩约定好家庭阅读时间,制定一份详细的阅读计划一起阅读名著。在这段与孩子相处的特别时光里,孩子增加了对生活多样性和丰富性的体验,我们亲子之间的关系也越来越融洽了。”
现在薛博文把周末的时间也充分利用起来了。上午,他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画一幅画或是练练毛笔书法。闲暇时间他帮助父母做家务,洗菜、切菜、叠衣服,锻炼自己的生活自理能力和动手能力。傍晚,爸爸还会陪他一起打羽毛球,在运动中锻炼身体,放松身心,增强体质。晚上,爷俩摆开棋盘对弈,益智娱乐,充实的一天,乐在其中。
“双减”政策落地,学校课后服务开展,原本被补习班填满的时间变成“无限发展”时间,孩子们可以充分利用这些时间去学习自己感兴趣的知识或是技能。这样的课余生活,让儿童储存浪漫,积蓄了力量。等到他长大的那一天,当他真正需要远足;需要赡养父母;需要为人生而奋斗;需要为国家出力时,今天“双减”给予他的教育,会让他动力十足。(图片由学生家长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