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百万亩小站稻迎来收割季 挖掘小站稻附加值

时间: 2021-11-02 11:49:25   来源:北方网
   

 

  本地小站稻发展休闲旅游、观光农业,让稻田成为网红打卡地。

  

 

  天津小站稻种植规模达100万亩,做到“把饭碗端在自己手里”。

  天津北方网讯:霜降节气之后,草木渐黄,树叶飘落,本市的小站稻迎来了收割季。

  很多天津市民期盼着小站稻新米的上市,这意味着马上就可以吃到软糯香甜的小站稻大米饭了;而且,这大米还是本地种植生产的,有一种特殊的亲切感和自豪感。

  现在,买小站稻新米也有多种渠道。一些郊区种植户直接与市内六区的社区居委会合作,小区居民直接到居委会就可买到新鲜的小站稻米。还有的种植户在自家的稻田里开起了体验店,市民可以前去既感受钓蟹的乐趣,又顺便能够买到新采收的稻米。一些大型超市也采购、铺货了小站稻新米,几家网络商城的小站稻新米也已上架。恰逢“双11”电商促销节,高品质的小站稻新米正在引发抢购和囤货。

  手中有粮、心中不慌。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我们更加认识到粮食生产和粮食安全的重要性。尤其是天津市从2018年实施小站稻振兴计划以来,小站稻的种植面积不断扩大,今年已种植100万亩。这100万亩稻田,有力地保障了市民的生活需要,让更多的市民吃上了本地大米,爱上了“天津味道”。

  振兴小站稻农业人有担当

  时钟拨回到2018年4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海南南繁基地考察时,关切地向国家粳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相关专家询问天津小站稻的情况。当年,天津市启动实施《天津小站稻产业振兴规划方案》,规划提出,三年后,小站稻的种植规模力争达到100万亩,其中宝坻区、宁河区等传统农业种植区要重点发展。

  在宁河区创办金世神农种业有限公司的全国劳动模范张全,当时在全神贯注地发展棉花种植,而且取得了优异的成绩。由于长期在农业领域创业,和农业部门、农业科研院所的专家交流较多,一些专家向张全提出:“你不能只种棉花,也应该种种水稻呀!尤其是振兴天津的小站稻。作为农业带头人,应该投入、承担,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当年及往前的几个年份,小站稻在天津的种植面积不到5万亩。市民在市场上买到的大米也多以外地米为主。一个让人痛心的事实是,天津本地种植的小站稻米在收获季节要先销售到东北,打上东北的品牌,再返销到天津。本地小站稻种植户不仅不挣钱,有时候还会亏钱。

  面对这样的局面,张全没有退缩。他开始全心研究稻米行业,并成立了一家小站香米业的公司,为种植小站稻做准备。当年秋收季节,他到东北大米的主产区五常、虎林、佳木斯等地考察,了解当地的种植模式和产业链结构。当了解到五常的优质大米可以卖到几十元一公斤、而天津的小站稻也能达到相同的口感和品质时,张全下定了种植小站稻的决心。

  2019年,张全开始种植水稻,从几千亩起步。经过两年的发展,今年的种植面积达到了5万亩。其中,自有土地直接种植1.2万亩,订单农户3万多亩。

  10月25日晚,在宁河区俵口镇张全的家里,他和几个朋友一起品尝了今年的小站稻新米。几碗热腾腾、香喷喷的米饭端上桌,大伙儿兴奋起来,完全忘记了桌上的菜肴和美酒。一番品尝过后,几个品种的小站稻米饭都已下肚,朋友们开始估算亩产和价格、效益等。他们都对今年的优质小站稻赞不绝口,有人说:“这米饭有一种特殊的清香,入口的味觉很像小时候的味道。”这种评价,让张全有了信心,他也盘算着给今年用了最优品种且种植最精心的地块产出小站稻米,定价每公斤20元。

  高端路线,是张全一直想走的路。在七里海的一个种植区域,张全和农户一起用最严苛的标准种植了200亩小站稻。整个种植过程,完全不用化学肥料和农药,只使用有机菌肥和生物菌肥。

  10月下旬,正是水稻采收的高峰。张全每日奔波在宁河区俵口镇、廉庄镇、潘庄、七里海等地的稻田间,除了组织采收,他还要指导采样,为农业科研部门保留数据。“整体来看,今年对稻农来说肯定是个丰收年。”张全欣喜地说。

  像呵护婴儿一样呵护秧苗

  张全种植小站稻并非一帆风顺。育秧在水稻种植各环节中是非常重要的,秧苗的好坏直接决定着后期的生长和当年的产量。育秧有两种方式,大棚育秧和露天育秧。2020年,张全种植的水稻达到3万亩,比上一年增加很多。如此大规模的种植,大棚的数量难以满足,成本也负担不起。综合考虑之后,当年育秧大部分采用露天方式进行。

  2020年4月下旬,部分水稻订单秧苗陆续正常出苗,却突然连续多天低温天气,甚至出现霜冻,导致秧苗大片泛黄,奄奄一息。张全赶紧请来了水稻育种、栽培专家寻求解决办法,采取了多项抢救措施仍毫无起色。

  一些订单农户开始劝张全放弃,说这是青枯病,秧苗治不好,今年就放弃算了。可每每想到与农民签订好的订单秧苗,不仅仅是损失几百万元的问题,而是到时无法为农民提供小站稻秧苗、无法完成小站稻振兴计划中自己应该承担的任务。一想到这些,张全就不甘心。

  在艰难时刻,他也回忆起从1999年创业开始他遇到大大小小的挫折不在少数,但一直以来“从不放弃,努力争取”就是他面对问题的坚定态度。于是,他要继续补救,争取找到解决办法。每天早上4时30分到地里,安排秧苗补救,同工人们一起劳作。从整地到上水再到铺膜,每个环节他都要做到慎而再慎、精益求精,像呵护婴儿一样呵护秧苗。那20多天里,他每天忙到天黑回家,简单吃几口饭后便查阅起防治水稻病害的办法,一查就到凌晨2时,困了轻眯一会儿,再与专家沟通询求破解方法,结合自己的经验提出方案,由工人们试验。

  这样的生活节奏持续了近一个月,由于过度劳累,张全瘦了10斤多。值得庆幸的是,通过采取一遍又一遍的救治措施,秧苗全部恢复了生机。等到插秧季,这些挽救过来的秧苗全部及时供应到了订单农户的手里。一些订单农户开始还不相信,当他们看到一盘盘生机勃勃的秧苗时,不由得赞叹。

  育秧的问题,育种专家也在牵挂着。天津市农科院农作物研究所所长王胜军介绍,他和科研团队一直关注着水稻育秧的问题。长期以来,水稻种植受制于育秧,成本居高不下,对天气要求很高。一旦气候异常育秧出现问题,整年的水稻种植都会受影响。

  从进入水稻育种领域以来,王胜军和科研专家们就有一个梦想,研发出一种水稻新品种,可以像种小麦那样直接在地里播种。为此,他们夜以继日地攻关,终于繁育出了一种可以直接播种的水稻,已在江苏等地试验推广。经实地测量,这个直播水稻品种的节水效果明显,每亩地还节约其他成本200多元,减少2至3吨二氧化碳的排放。这是符合“碳中和”时代的新品种,代表着未来育种的新方向。

  在小站稻振兴计划中,天津农科院农作物研究所展开了小站稻育种的基础性研究,对小站稻的重要性状进行基因挖掘,如“香”、“糯”、“软”、高产、耐寒、抗倒伏等基因片段,通过分子育种和信息技术相结合,推出了一些优质新品种,如金稻919、津育梗22等,高产新品种津育梗18等,成为市场上消费者认可、种植户优选的主流品种。

  挖掘小站稻附加值

  在水稻采收季,长期在城市居住的市民也想去稻田看一看,在体验田园风光的同时,顺便在地头购买新季的大米。这是一种乡土与乡愁情结。对水稻种植户来说,可以利用这个机会变第一产业为第三产业,挖掘和提升稻田的附加值。

  津南区咸水沽千亩稻田,近日成了市民打卡地。这片稻田,紧邻地铁1号线东沽路站,是市民通过公共交通最快可以到达的一处稻田,也是双城绿色生态屏障的一部分。不少市民乘坐地铁1号线来到这里,拍摄田园风光,引导孩子认识水稻、珍惜粮食。稻田里不仅有摄影爱好者,还有社区广场舞团队、有年轻的网红达人组,他们在稻田里载歌载舞,和水稻收割机一起,在蓝天下构成这个秋天的美好画卷。

  据在这里承包300亩地种植水稻的农户介绍,他的地块离海河只有50米。海河水浇灌和产出的稻米有着特殊的香味,散发着原生态的气息,稻田里养殖着螃蟹,周围不远处可见高楼大厦。在喧嚣的都市,他的稻田成了一处难得的安静的世外桃源。不少城市居民前来观光、钓蟹,他的稻田里新收的大米,也卖到每公斤11元。虽然比农贸市场里的价格贵,但城里来的观光客非常认可,通过口口相传,他也积累了一批客户,这让他种植水稻的收益有了很大的提升。

  宝坻区黄庄小辛码头村近日也迎来了大批游客。他们白天到潮白河边垂钓,晚上住宿在农家院,还可以买到小辛码头村刚收割、脱壳的稻米。这里的新稻米销售价格在每公斤5.5至8元不等。最贵的品种正是小站稻的优质品种金稻919,获得了游客的追捧和认可。

  张全也在探索着挖掘稻米的价值,让优质小站稻卖出高价,回馈农户。通过“精品、绿色、品牌”的路径,他与海南农垦集团成立合资公司,订单面积由3000亩扩大到30000亩,共同挖掘小站稻的南方市场,把小站稻卖到长江以南,助推小站稻振兴。合作社的管理模式,可为农户亩节约成本200元,通过稻蟹混养技术,每亩增收345元,通过利用订单差价以高于市场价格0.7元/公斤回收销售,为农户每亩增收455元,合计每亩增产1000元。

  张全也在观察着合作社以外的农户,部分农户虽然获得丰收,但没有品牌,销路不畅,只能以“原粮”的形式销售。这样,大米的价格只能卖到每公斤5至6元,部分农户没有效益,甚至会亏本。在小站稻种植行业,农民的两极分化正在成为一个突出的问题,也会影响着部分农户来年种植小站稻的积极性。

  为来年增产丰收做准备

  据宁河区廉庄镇后米厂村水稻种植合作社负责人李俊杰介绍,合作社4025亩地中,种植了农科院和原种场的8个品种水稻,其中就有多个小站稻优质品种。从前期采收情况看,优质品种产量在每亩地600公斤左右,普通品种产量在每亩地700公斤左右。高端小站稻米的价格可达每公斤10元,效益可观。但是,普通的品种只能卖到每公斤6元左右,效益就不算理想。

  后米厂村合作社5年前流转的土地,当时地租每亩850元,明年到期后,土地成本将上升到1200元。成本的上升,正在让合作社考虑转型升级。种植更多小站稻优质品种、走品牌之路势在必行。

  困扰水稻种植效益的还有成本问题。今年7月份以后,原材料、能源价格大幅上涨,传导在化肥和农药上面,某些氮肥价格上涨了50%以上。“如果明年的化肥还是这个价格,很多种植户可能不赚钱了。”张全说。

  这两年,张全和公司技术人员正在探索节水、节肥技术,测定土壤,用平衡元素法找到合适的施肥量和比例,而且优选生物菌肥和有机菌肥,以期在将来种植水稻时尽量减少对化肥的依赖。明年,节肥和科学栽培技术的应用,将在小站稻增产丰收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津云新闻编辑张瑜)

 
热门推荐
凯迪拉克CT5豪华型音响系统调整为9扬声器凯迪拉克标准音响 售价依然为29.97万元
2022款特斯拉Model 3后驱版换上AMD Ryzen芯片 硬件会对续航造成小幅影响
大疆DJI Mic无线收音系统正式开售 设备重量不足30克
酷派COOL 20 Pro星空限量版正式上市 配备8GB内存与256GB存储
努比亚新音C1真无线耳机正式开售 综合续航超过40小时
丰田油电混合动力车型中国销量突破150万台 平均每一天超过1000人成为丰田混动新车主
摩托罗拉moto edge X30全新固件版本正筹备中 主摄拍照体验将更牛
一加6和一加6T官方支持已结束 2021年11月补丁更新是最后一次更新
新一代蒙迪欧将于年内在长安福特国产上市 拥有更大的车身尺寸
苹果将在今年年底发布新一代Mac Pro 最顶配版本将搭载4个M1 Max处理器
荣耀折叠屏手机Magic V发布 采用三体星环摄像头设计
亚马逊全球开店中国发布2022年战略重点,开启跨境电商品牌出海新时代
苹果计划最早在2023年发布配备5.7英寸显示屏的第四代iPhone SE
天津研究在东疆保税港区规划建设水上通用机场 发展短途运输等新业态
苹果将在2022年底发布第十代iPad 或支持5G使用A14处理器
理想X01路测谍照曝光 有望今年4月-6月发布
推荐图文
热点推荐
点击排行
滨海文化 |  资讯 |  书画 |  文娱 |  访谈 |  创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