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心渔港蓝白领公寓 见习记者 贾成龙 摄
中国网·滨海高新讯 2011年滨海新区开工建设保障性住房300.9万平方米、40793套,其中公共租赁住房(含蓝白领公寓)140.3万平方米、21816套,经济适用住房74万平方米、8222套,限价商品住房(含定单式限价商品住房)86.6万平方米、10755套。超额完成建设任务。
实施民心工程 改善外来建设者居住条件
从天津开发区第二大街出发,沿中央大道一直往北,行20余公里,远远便能看见一片红色的建筑,特别醒目。这里便是中心渔港蓝白领公寓。
何小红一家便是这里的租户,记者看到她时,刚把孩子哄睡觉的她正开始洗衣服。两架高低床并排排在角落,地上还堆放了椅子等生活用具,颇有生活气息。
何小红是四川成都人,25岁,去年9月,她随爱人邵洪涛来到了滨海新区。邵洪涛是山东聊城人,去年5月份就来到新区,在去年11月29日投入运营的鲤鱼门大酒店工作。
“来之前听老公介绍了一下住宿的条件,没想到来了之后发现住宿条件这么棒。”她和邵洪涛带着10个月大的孩子,住在毗邻鲤鱼门大酒店的中心渔港蓝领公寓的一个四人间里,这个四人间建筑面积为33平方米,房租每月仅需480元。记者看到,房里有一个洗澡间、一个卫生间,两个洗脸盆。阳台上还预装了晾衣架。他们的孩子在暖气的温暖包围中安静地睡着。“暖气费不用我们交,电费、水费按民用价格购买,吃饭可以到公寓配套的餐厅去吃,三菜一汤,两荤一素,只要8块钱就可以。如果在市场上去租房,这样的条件大概得一两千块钱,而且,离老公上班的地方还非常远。”何小红告诉记者。
2011年,新区将“改善群众住房条件”列为20项民心工程之一,大力推动保障房建设,以切实改善城市中低收入居民和外来建设者的居住条件,通过发放两种补贴,建设两种保障性住房和两种政策性住房的方式予以保障。与原来相比,保障形式更为丰富,保障准入条件更加放宽,保障范围大大增加。
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加快保障房建设
在大力建设保障房的同时,新区还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制定《滨海新区深化保障性住房制度改革实施方案》,发布《滨海新区蓝白领公寓规划建设管理办法》等文件,并积极编制《天津市滨海新区住房建设“十二五”规划》。此外,2011年新区还开展了大量基础调研工作,完成了公租房、限价房需求调查,定单式限价商品住房需求调查,以及廉租住房租房补贴、经济租赁住房租房补贴使用调查,进行了滨海新区保障性住房保障人群特征与居住意愿研究,滨海新区房价收入比研究,滨海新区定单式限价商品住房户型设计研究等系列研究,并召开了滨海新区保障性住房规划设计专家研讨会。在滨海新区保障性住房规划设计专家研讨会上,来自北京、天津两地的专家们对新区的保障房制度改革进行了高度评价,对新区基础研究的前瞻性和研究成果予以肯定。专家们认为,研究内容深入细致,人群类型划分明确,将为新区保障房制度改革提供良好理论支撑。
作为外来建设者,何小红一家正是新区保障房建设的受益者。“等孩子再大些,我们打算把孩子暂时送回老家。”一边为孩子盖好被子,何小红一边小声地说,“滨海新区的机会很多,我也想在这里找一份工作,好好生活下去。”她看着熟睡的孩子,年轻的脸庞上散发着希望的光彩。
■背景链接
截至目前,2011年新区开工建设保障性住房300.9万平方米、40793套,其中公共租赁住房(含蓝白领公寓)140.3万平方米、21816套,经济适用住房74万平方米、8222套,限价商品住房(含定单式限价商品住房)86.6万平方米、10755套。超额完成建设任务。据了解,新区把外来人口作为重要保障对象之一,推出蓝白领公寓、定单式限价商品房等解决他们的住房困难问题。2011年,蓝白领公寓和定单式限价商品房共开工185.8万平方米、27212套,无论面积还是套数均占总数的6成以上,为外来人口营造了安居之所。
■记者手记
外来人口是我国城市化进程中不可忽视的存在,滨海新区同样面对“新滨海人”大量涌入的问题,他们也恰恰是城市现状和未来发展的主力军。面对外来人口快速增加的现状,新区果断行动,将对外来人口的“保障”落在了实处。便宜的价格,完善的配套设施,给像何小红一样的外来人口切切实实的好处,使这些漂泊在异乡的游子免除了居住的后顾之忧,享受到家的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