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片风景秀美的土地,山水相连,绿树成荫。
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云集着众多来自世界的高科技企业和10多家高端创新研发平台。
如果说东莞是世界制造业的基地之一,松山湖的一举一动,都在牵动着世界制造业的神经。
十年前,这里还是默默无闻的一片荔枝林,只有每年荔枝花开和荔枝果熟的时节,才会有一些蜂蝶和人群的喧闹。
十年间,松山湖一直坚持自然、生态、科技、创新、人才和开放等理念,走出了一条高新区建设的新路。
今天的松山湖,山依然秀美,水依然清澈,所不同的是,她已经是中国经济版图上一颗耀眼的明珠。
十年磨一剑。松山湖历经十年的发展,从最初的邯郸学步,摸着石头过河,到今天,每一粒泥土都弥漫着创新的气息。
第一篇章:松山湖顺势而生
再回首:2001,东莞面临抉择
进入新世纪,东莞致力于发展模式创新,推进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松山湖顺势而生。
当时,东莞经济社会发展迅猛。然而,由于受到发展模式的束缚,土地资源、人力资源和环境资源等多方面的制约,一些弊端也逐步显现,招商引资的非规模化、科技创新的能力不足等缺点暴露无遗。在当时,没有哪个城镇和街道可形成支援产业升级的技术开发能力点,也缺乏可以充当国际制造业名城的平台。与此同时,长三角经济的发展迅猛,部分城市在招商引资上实际已经超过了东莞。
大决策:给东莞留下一片科技净土
东莞的发展前有标兵,后有追兵,如果稍有不慎,就要被别的城市甩在后面。“三来一补、来料加工”的东莞,需要突破瓶颈,迈向更加高端,未来的路究竟在何方?最终,东莞的决策者认识到,东莞要实现新一轮的发展,一定要给东莞的科技发展留下一片净土,必须走大园区、大创新之路,再也不能走过去的老路。
于是,东莞的决策者把眼光瞄向了大岭山、寮步、大朗三镇交汇处的松木山,在这片山清水秀的地方规划出72平方公里的土地。
松山湖顺势而生。
时间追溯到松山湖成立前那一段难忘的岁月。
2001年7月,第19次、20次东莞市委常委、副市长联席会议讨论通过兴办大型工业园的设想,并定名为松山湖科技产业园。
2001年10月,东莞市决策层明确了松山湖的发展目标和定位,指出松山湖是未来东莞的经济科技中心。
2001年11月9日,松山湖科技产业园经广东省政府批准成为省级高新区,并更名为东莞松山湖科技产业园区。
松山湖:承载了新东莞的梦想
松山湖从诞生的那一天起,就注定了她的不平常。
东莞当时对松山湖的定位是:投入60亿元,再造一个新东莞。松山湖将成为东莞产业升级和整合的龙头,建设东莞产业支援服务业中心和人才高地的中心。
东莞要从制造业城市向创新型城市转变,无疑,松山湖承载了新东莞的梦想。
改革开放以来,东莞人一直在寻找自己的发展道路,其中历经几次战略调整。20世纪80年代,东莞因为先行一步而创造出外资经济高速发展的奇迹;90年代,东莞又大力引进台资,建成全球电脑及配套产品加工制造基地;20年来,东莞迅速发展成为我国综合经济实力30强城市。截至2002年,东莞共引进了世界各国企业14000多家,其中上市公司720多家,世界500强企业30多家,累计吸收外商投资150多亿美元。
然而,站在全球的背景下反复审视,东莞市的领导清醒地认识到,东莞最初是在一个农业县的基础上发展工业化和城市化,面临人才、资金、技术、管理等困难,在这种情况下,东莞采用“三来一补”的合作方式换取了最大的经济社会发展成果。但这种以粗放型为主的经济增长模式在20年后的今天,所释放的增长能量越来越接近极限,难以支撑经济的高速发展。
另一方面,东莞市的外资企业以中小企业为主,遇到世界经济波动,结构性问题就成了影响全局的要害。因此,再不把注意力放在承接大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上,东莞的发展就会缺乏后劲。
基于对东莞的客观认识,面对国内沿海地区招商引资竞争的压力和世界产业转移的大趋势,东莞市委、市政府提出,今后东莞推进科技进步和创新总的方向以“三提高”为主,即以提高引进水平、提高参与程度、提高自主开发能力为核心,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以高校及科研院所为科技依托的创新机制,走出一条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的新路子。
从这种意义上来讲,松山湖不仅仅是一个产业园区,更是东莞产业整合、科技兴市的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