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网·滨海高新讯 “国家高新区的成就需要系统地来看,需要站在国家和地方发展的全局,站在经济与科技、社会发展,文化软实力的提升等多方面来看。国家高新区现在的作用证明了党中央、国务院上世纪80年代作出建设发展高新区的重大决策和发展定位的正确性,影响深远。”科技部调研室副主任刘琦岩表示,特别是国家把科技体制改革和科技与经济结合作为国家高新区建设发展的主题与核心,将“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作为战略目标,这些决策、方针的制定实施,推动了我国科技事业的繁荣与发展。
“不久前,我们在总结‘十一五’国家重大科技成就时看到,中国高新技术产品的总量、出口量名列世界前茅。这是一个全世界都认可的数据,国人对此欢欣鼓舞。但如果20年前国家不进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战略布局,不作出建设国家高新区的战略决策,我国在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方面就不可能取得今天的地位。”刘琦岩表示。
成为国家发展战略的先行区
“国家高新区已经走过20年,我特别想讲讲近10年来的事情。因为我是1998年到科技部火炬中心工作的,见证了国家高新区发展的一段历史,虽然后来到了新的工作岗位,但我仍然关注火炬事业的发展,我更愿意把自己定位为火炬这支大军的一个啦啦队员,为他们取得的成绩欢欣鼓舞。”刘琦岩表示。
2001年,刘琦岩参加了在武汉召开的纪念邓小平“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题词十周年暨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所在市市长座谈会。此次会议总结了国家高新区建设10年来的成功经验,部署了国家高新区开展“二次创业”的新任务。“这也是对国家高新区发展战略、发展目标、扶持政策、资源配置进行的一次重大调整。”刘琦岩回忆说,当时的科技部部长徐冠华在会上提出国家高新区要实现“五个转变”,这“五个转变”后来成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十一五”发展规划纲要》提出的“五个转变”的雏形。
此次座谈会提出,“十五”期间是国家高新区“二次创业”的关键时期,国家高新区建设要实现五个转变:从主要依靠优惠政策、注重招商引资的外延式发展向主要依靠科技创新的内涵式发展转变;从注重硬环境建设向注重完善高新技术孵化机制和风险投资机制,健全公共创新服务体系,优化配置科技资源的软环境转变;产品以国内市场为主向大力开拓国际市场转变;产业发展规模由小而分散向集中优势发展特色产业和主导产业转变;从局部的改革向全面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新体制、新机制转变。
“我们现在倡导的一些大的发展理念、战略思想事实上当时针对国家高新区发展的问题已经尝试性地提出来了,比如内涵式发展、创新驱动、国内外市场统筹发展等,这些都是‘十一五’、‘十二五’时期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关键性问题。”刘琦岩表示,这说明国家高新区在国家发展战略中是一个先行区,发展国家高新区在国家战略布局中是一个带有先锋意义的举措,这里既有创新的部分也有探索的部分,很多措施是在国家高新区先行先试。“新时期我国科学技术发展的十六字方针、《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中很多的思想也是从国家高新区的发展经验中得来的”。
“国家高新区大多是所在地方改革开放的窗口和先行区。现在我们把国家高新区定位为实现科学发展、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先行区,构建和谐社会的先行区,自主创新的高地,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主要载体。”刘琦岩认为,从国家高新区走过的历程和现有能力来看,国家高新区完全可以承载这样的功能,而且将会在这一过程中创造新的经验,展现国家发展新的形象。
《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十一五”发展规划纲要》提出建成“三类园区”:实现2-3个领先园区跨入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行列,建设一批自主创新能力较强的创新型园区,扶持一批具有地区特色的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现在来看,北京的中关村、上海的张江和深圳整体的高新技术产业在自主创新能力、经济规模和产业结构以及对世界产业的影响力方面都正在迈入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行列。”刘琦岩表示,业内有一种说法,这几个国家高新区如果打一个喷嚏,全世界的电子信息产业或者生物医药产业都要受影响。这从一个侧面证明,中国作为世界制造中心的重要地位。“我们要珍视来之不易的成就,并在此基础上再创辉煌”。
在科学发展中
承担更大的使命和责任
刘琦岩回忆说, 1992年,由中共中央办公厅调研室科技组负责人于维栋等人参加的调研组在调研报告中提出:中国要在21世纪20年代成为与美国、欧洲、日本等实力相当的经济大国,如果没有50-100个能够成气候的高新区是不行的。“我们对这一观点印象深刻。我们到地方调研时发现各地参与发展高科技、希望国家科技资源在当地有所布局的愿望十分强烈,有的地方甚至提出‘非高新区不发展,要建设园区就要建设高新区’。”刘琦岩表示。
如今,国家高新区已经成为我国创新体系建设的重要载体,成为我国实施自主创新战略的重要力量,为培养所在城市的新兴支柱产业、带动区域经济发展做出突出贡献,在加快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化进程中发挥了重要的引领和带动作用。
目前国家高新区的数量已达到80多家。“这表明国家非常重视高新区的发展,把加强国家高新区的布局作为宏观调控的一个手段。特别是面向科学发展的主题和转变发展方式的迫切需要,急需科技含量高、创新驱动能力强、有体量的发展区域来带领整个区域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刘琦岩表示,新近布局的这些国家高新区大多分布在二三线城市,一方面国家高新区应该适应当地发展的趋势和需要;另一方面也要配合当地发展战略的实施更好地进行产业布局,与城市化进程形成协同发展。
“我认为,未来国家高新区将展现出多模式、多功能、组合、协同的发展趋势。”刘琦岩表示,我国第一代工业化城镇化是靠国家重大工程、重大项目的布局推动的,这些工程项目布局到哪里就会推动周边地区的工业化城镇化;我国的第二代工业化城镇化是靠开发区的建设发展推动的,可以说过去20年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发展都对当地的经济发展以及城市化、工业化、信息化进程起到了积极作用。“面向科学发展和转变发展方式,我们现在正在朝第三代工业化城镇化努力,正在向‘五化’深入发展,即推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国家高新区要成为‘五化’的载体,就必须是多功能组合发展。”刘琦岩说。
“我们现在是多个类型的园区协同发展,不仅有国家高新区、经济技术开发区,还有两型发展试验区以及可持续发展试验区等。”刘琦岩表示,面向科学发展需要多个类型园区协同共进共同发展,各个类型的园区发展的侧重点不一样,其中国家高新区承担了更大的使命和责任,特别是在落实和体现科学发展方面,在培育本土的创新力量和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方面承担更大的责任,在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方面,在区域、社区的社会建设和管理方面承担着更大的责任。
把握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机遇
“在‘十二五’规划中,国家把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一项重要工作,给国家高新区的发展带来新契机。”刘琦岩表示。
国家高新区不断完善创新环境,逐步建成了一个良好的制度、政策和服务环境。目前国家高新区已成为我国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基地,节能环保、高端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生物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一些国家高新区的主导产业。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芯片设计和生物医药研发外包、上海张江高新区的集成电路制造、武汉东湖高新区的光纤光缆和激光设备、无锡高新区的太阳能光伏和物联网、包头稀土高新区的稀土材料、保定高新区的新能源等产业都已成为在全国乃至世界有影响力的特色产业集群。
“战略性新兴产业符合国家高新区发展高新技术的主要方向,与高新技术产业领域的融合度比较高。国家高新区在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方面要有发展理念和举措的较大转变和升级。”刘琦岩认为,国家高新区应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坚持过去好的经验做法,按照新的发展理念、发展方式调整发展模式,充分发挥作为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重要载体的作用。“现在各地出现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新一轮热潮,都在争抢资源、争抢项目,国家高新区要定位高端、敢于正视挑战,要有舍我其谁的勇气,把自主创新作为根本动力,关注产业主导权及其影响,更加突出自身的优势和特色,突出科技资源和创新要素集聚的优势,应该把开发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重大产品、培育和发展产业集群作为主攻方向,用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的思路来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要通过有效的战略规划、产业技术路线图和积极的政策引导加快推进。”
刘琦岩说:“国家高新区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要有长期的准备,应该把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成为在世界上具有重要影响的产业,把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成为当地的支柱产业和主导产业。同时,注重研究产业规律、业态特点,通过持续自主创新,成为全球有影响力的产业创新中心。”
未来应强化五方面作用
“未来国家高新区应该在实施国家重大战略、落实国家重大任务、体现国家对高新区的要求方面做得更好。”刘琦岩始终关注着国家高新区的发展,他认为国家高新区未来应该强化五方面的作用。
第一,国家高新区应争当区域发展的创新中心。只有争当区域的创新中心,国家高新区在区域发展中的辐射带动作用才能发挥出来,创新驱动的引擎作用才会发挥出来。在这方面,国家高新区已经有很好的基础。当然,要成为科技创新中心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未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还有很多困难需要克服。
第二,国家高新区应实现以自我提出的战略来引导发展。过去由于面临招商引资、经济发展、就业的压力,实际上国家高新区是在压力驱动下实现了较快的建设与发展。虽然发展得很快,但是真正的创新能力、创新基础还不足,真正集聚的创新资源和创新能力与国家、区域对高新区的要求还不相符,这就要求国家高新区加强有关把科技创新作为发展驱动力、战略中心环节的战略研究,以新的战略来引导园区的建设与发展,加强与相关战略研究机构的合作,加强战略咨询,推动和落实能力建设。
第三,国家高新区应建设成为当地的创新体验区。很多企业都要建设自己的创新体验中心或社区,希望国家高新区能够成为这些创新型企业的体验中心、体验试验室的聚集地。人们在国家高新区能够获得或产生最好的创意,能够看到这种创意以最快的速度变为现实,能够在实现中带给自己和预期用户更好的创新体验,从而实现创新产品最快速的普及、最快速的生产并投放市场。这就要求国家高新区在功能配套、政策引导上加大力度,而不是仅仅作为一个资源聚集地。
第四,国家高新区应把发展科技服务业作为目标调整和结构调整的重点,作为下一步进行结构调整的抓手,并把科技服务业作为国家高新区未来新的主要增长点加以培育、加以建设并引导发展。国家高新区的很多功能,如聚集功能、辐射功能、带动功能等,将来都要依靠这些成长中的、新兴的科技服务业来完成。
第五,国家高新区应在建设新型社区、创建服务型政府、实现职能转变方面走出新路。现在很多地方在社会建设、社会管理方面提出了很多新的议题,国家高新区无须走传统社会管理、回归旧式社区建设的老路,应创新开发一些市场化、信息化的手段、机制和平台,明确政府要在这方面实现的目标,同时把很多服务于事业发展、服务于社会发展、服务于政府公共服务的业务独立出来,培育和壮大政府的外包服务,真正实现“小政府、大社会,小机构、大服务”,保持一个精减、高效、创新、和谐的状态。
刘琦岩,黑龙江省阿城人,东北师范大学物理学学士,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硕士、经济学博士。曾任教于哈尔滨科技大学,任职或兼职于中国社会科学院信息基础结构研究中心、科技部火炬中心、科技部调研室、宁波市科技局、中国软科学研究会、中国民营科技促进会等机构。现为科技部调研室副主任、副研究员。
长期从事科技发展战略与政策、创新管理与战略、高新技术产业、高新区与孵化器发展等方面的研究及管理工作,撰写及刊发过多篇研究报告、论文,在国家和区域科技发展战略、企业创新管理等方面有较丰富的咨询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