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滨海高新讯 社交恐惧症,一个新的医学名词,却和越来越多的80后、90后挂上了钩。据天津市权威医疗机构确认,社交恐惧症患者已经呈逐年增多趋势,目前占医院门诊量的一成左右,患者普遍比较年轻,大部分集中在16岁至25岁之间,也就是80后、90后的人居多。专家提醒,患有这种病症的患者若不及时干预,病情会越发严重,甚至导致自闭症。
编辑动机
记者通过对安定医院、总医院、一中心等天津市几家具备精神和心理专科诊疗机构的大医院的走访发现,社交恐惧症患者已经呈逐年增多趋势,目前占医院门诊量的一成左右。
但不容忽视的是,大多数受访医生都表示,许多患者不愿意正视自己已经患病,他们来医院都是看“性格内向”问题的,但他们的问题基本已经影响了正常生活、学习和工作,都是由家属“强迫”来看病的。
而相关调查表明,目前患社交恐惧症主动就医的患者尚不足一成,这就是说更多患者仍在社会上,不知道或不愿正视自己的病情,但其自身和家庭都承受着相当大的精神压力。
“社交恐惧症患者普遍偏年轻,大部分集中在16岁至25岁之间,也就是80后、90后的人为多。”国家级心理咨询师、天津青少年心理教育专家姚洁老师告诉记者,之所以80后、90后容易患上社交恐惧症,主要有两大方面原因:首先,是网络时代导致人与人面对面交流减少。有很多交流都是通过网络、电话来完成,长时间如此便形成依赖,逐步变成不愿乃至不能接受面对面交流;其次,是性格影响。现在的80后、90后人群,都比较自我,且都是独生子女,自理能力比较差,凡事以自我为中心,不会换位思考,稍稍和他人发生争执便会产生极大的挫败感,更不用说主动与对方进行沟通,久而久之便会在社交问题上出现障碍。对这些孩子若不及时干预,病情会越发严重,甚至导致自闭症。因此,一旦发现问题,必须及时就医治疗。
名词解释
社交恐惧症,又名社交焦虑症,俗称“见人恐怖症”,是恐怖症中最常见的一种,约占恐怖症病人的一半左右。社交恐惧症是一种对任何社交或公开场合感到强烈恐惧或忧虑的精神疾病。患者对于在陌生人面前或可能被别人仔细观察的社交或表演场合,有一种显著且持久的恐惧,害怕自己的行为或紧张的表现会引起羞辱或难堪。有些患者对参加聚会、打电话、到商店购物或询问权威人士都感到困难。在心理学上被诊断为社交焦虑失协症,是焦虑症的一种。
专家观点
治疗社交恐惧症关键要靠家庭
“一个人是否成熟,年龄仅仅是标志之一,对于现在大多数独生子女而言,真正衡量他们是否成熟了,能否学会沟通,学会与人交往,也是一个重要的标志。”获悉糖糖的病情和经历,姚老师这样表示。
姚老师告诉记者,社交恐惧症俗称“见人恐怖症”,是恐怖症中最常见的一种,患者非常痛苦、严重影响日常生活工作,他们会对任何社交或公开场合感到强烈恐惧或忧虑。许多一般人能够轻而易举办到的事,他们却望而生畏。进而认为自己是个乏味的人,并认为别人也会那样想。于是就变得过于敏感,更不愿意打搅别人。而这样做,会使得自己感到更加焦虑和抑郁,从而使症状进一步恶化。
随着网络的发达,独生子女的增多,以及现代社会所带来的学业和职业压力的增大,这种心理障碍已经越发普遍,经常在12岁到25岁的青少年中发生,其中女生多于男生,且处于高考、中考阶段以及面临就业的学生发病率最高。
姚老师说,除遗传因素、社会环境、患者个性因素外,最根本的还与患者的成长经历及小时候的家庭教育有关。“中国的父母都不太擅长肯定孩子,他们习惯给孩子挑刺,总觉得棍棒之下出孝子、出人才。”她说自己见过很多家长,总爱拿自家孩子的缺点和其他孩子的优点比,无论孩子做了什么,他们多会责备,即使孩子做得不错,他们也吝惜表扬,而是一味地要求孩子做得更好。长此以往,孩子必然会自卑,抗挫折能力也会下降,在今后的成长过程中,若顺利还好,若稍微有一点不顺,很可能造成心理障碍。
那患了社交恐惧症应该怎么办呢?姚老师认为,最关键的还要靠家庭。家长要学着欣赏、肯定孩子,鼓励孩子多交朋友,提醒孩子不要过分注意自己的举止。当孩子已经患病,不要过度指责他们,要试着理解他们的痛苦。
此外,自己也可尝试进行一些自我调节。如强迫自己做数次深长而有节奏的呼吸;与别人在一起时,开始时不妨手里握住一样小东西,会感到有种安全感;学会微笑,经常大声朗读一些课外书籍、报纸杂志,尝试参加一些熟人范围内的活动,开阔视野并锻炼胆量,逐步走上康复之路。(记者 任桐 实习生 郭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