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于鹏本报记者解金钊 摄
中国网·滨海高新讯 三十而立,于鹏在公安河东分局富民路派出所任社区民警近7年。6年前,第一次走进吸毒人员刘某家中受到的震撼,令他树起这样一个信念:一定要尽己所能,挽救所能帮助到的每一个吸毒人员,让他们重回正途。
“太惨了,这哪还像是个家?”
2004年,24岁的于鹏成为富民路军旅公寓的社区民警,初来乍到,率先来到了吸毒人员——35岁刘某的家中。“一进门我就震惊了,太惨了,这哪还像是个家?”原来,刘某的父亲曾是一名国企工程师,母亲是教师,但就是因为刘某10年前高中毕业后没工作,结交到社会上不法分子,误入歧途沾染毒品,使这个原本的小康之家日渐衰败。
起初,刘某只偷偷在外吸,后公然在家中“推针吸粉”,最后竟为筹集毒资盗窃车辆被依法劳教。几年来,刘某虽屡次戒毒,但总以失败告终,家里值钱的东西几乎全被他变卖。父亲病逝后,刘某更加对家中不管不顾,音信时有时无,已年过六旬的母亲受不了旁人指指点点,整日以泪洗面。
于鹏走出刘某家后,心中久久难以平静:“那时起我就树立起一个信念,一定要尽己所能,挽救所能帮助到的每一个吸毒人员,让他们重回正途。”
“他才17岁,绝不能让毒品击垮!”
从那以后,于鹏开始“研究”各种与吸毒人员有关的“学问”:体貌特征、言谈举止、作息规律,以期在第一眼发现端倪,及时识别出他们,挽救帮教。同时,他在社区积极宣传禁毒知识,赢得不少人信赖。
2005年春节前夕,张某夫妇心急如焚地找到于鹏:他们刚满17岁的儿子小东(化名)染上毒瘾。张某夫妇都是生意人,常年在外,疏于对儿子管教。小东拿着父母每月给的1万元生活费出入各种消费场所,结交狐朋狗友,不仅学业荒废,更沾上毒品。
于鹏迫不及待地来到小东家,以大哥哥身份劝导,但小东抵触情绪很强烈。“一次不行两次,两次不行三次,他才17岁,绝不能让毒品击垮了。”怀着这样的信念,于鹏成为小东家的“常客”。渐渐,小东心中的坚冰被于鹏的热情消融,他开始吐露心声:担心戒不掉毒瘾,更害怕会因为有前科被人看不起。
于鹏不断鼓励小东,讲了许多戒毒后完成学业的成功案例。帮小东重树信心后,于鹏联系安康医院自愿戒毒中心,半年后小东成功戒掉毒瘾。2005年底,于鹏又帮小东联系学校复读学业。3年后,小东参加春季高考,成功被一所高职院校录取。
“这辈子再干违法事,就对不起民警!”
于鹏从警7年,经他挽救帮教的吸毒人员已达20余人,这其中既有像小东这样的未成年人,更多的则是二三十岁的青壮年。
2008年,曾有吸毒史的35岁赵某为痛改前非,搬到富民路结婚成家,因文化水平低始终找不到工作。于鹏担心他会因没钱照顾怀孕的妻子再次走上邪路,便主动帮他联系农贸市场租到一个摊位。如今,赵某已从当年在市场摆摊的小贩发展到拥有自己的服装店,每每见到于鹏他都满怀感恩:“在世上这30多年,于警官是第一个真正为我着想的人,这辈子要是再干违法事,我就对不起民警为我做的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