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网·滨海高新讯 端午小长假首日,天津热带植物园准备了免费粽子供游人品尝。另外,与少数民族的姑娘小伙们狂欢泼水、抢粽子等丰富多彩的活动,也让市民玩得不亦乐乎。
“五月五,正端午。艾插门,粽满堂。龙舟下水喜气洋。”这是一首反映天津过端午的老歌谣。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端午节的很多传统和内涵渐渐消逝,人们不禁要问:如今的端午节,除了吃粽子之余,还能做些什么?天津文化历史学家罗澍伟呼吁,端午节过的不能只是粽子。
老天津:
驱毒包粽赛龙舟 一个都不能少
市民王奶奶新中国成立前家住老城厢,那里曾经云集着不少豪门富户。王奶奶说,那时候,每逢端午节,不管深宅大院还是小门小户,家家都很讲究。
端午节前的几天,家家户户的大门上要插整束的艾草和菖蒲。五月初五后进入湿热的夏季,老天津卫的百姓认为从此进入一年的毒月,而传说中,蛇、蜈蚣、蝎子、壁虎和蟾蜍这“五毒”会致人生病。因此,人们要清扫庭院,在犄角旮旯洒些雄黄酒,用来祛毒消灾。雄黄酒也被涂抹在孩子的脑门上,寓意“五毒不侵”。有孩子的人家,还要给孩子用丝绸和彩线缝制“五毒”样子的香囊。香囊一方面寄予了人们远离疾病和毒害的愿望,另外也成了旧时家庭妇女比女红的好时机,巧手的媳妇通常会受到大家的称赞。
另外,端午节这天,男人们都会去海河边看赛龙舟。女人们则要在家准备午饭,其中小枣和豆沙馅的粽子是必不可少的。
现如今:
粽子成端午节代名词
近些年,粽子似乎成了端午节的代名词。早在半个月前,产自天南海北的粽子就已在各大卖场露面了。
在地道的天津家庭里,通常会通过母女或婆媳手把手地教,把包粽子的技艺传下来。粽子包得漂亮,代表着自家的女人心灵手巧,也好送给邻里和亲友品尝。
消逝百年赛龙舟有望回归
清代官吏麟庆曾经在史料中记载了清末时期的天津端午节,其中一段详细描述了三岔河口盛极一时的龙舟会。然而,清末民初,端午赛龙舟的习俗就从三岔河口消逝了。
近年来,本市通过在海河外滩组织大学生龙舟赛等活动,让龙舟重新出现在海河。龙舟以赛事的方式渐渐重回天津的端午习俗中。
雄黄酒消失菖蒲难寻
如今,过端午节在自家大门上插艾草的做法还很常见,然而菖蒲很难寻觅。近日,农贸市场上艾草走俏,花两三元就能买一小束。据摊贩讲,以前,这种艾草到处可见,但随着城市建设进程加快,要找到它们就得到偏远的郊区去采。而菖蒲因多生在南方淡水中,在津很少见,所以无法买到。
记者了解到,由于雄黄酒是把磷浸泡在白酒中制成的,不但对环境产生污染,也会对人体健康造成影响。因此,现在的人们不再往身上和室内涂洒雄黄酒。另外,随着女性走上了工作岗位,年轻女性更没时间学习女红,“五毒”香囊也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
专家观点
传统节日
应保留点原味
天津文化历史学家罗澍伟表示,过端午节不应仅仅是吃粽子这样简单,人们在过传统节日的同时应该更多地体味文化,钩沉记忆。
与现代人们生活合拍、又容易掺杂商业因素的习俗很容易被保留下来。比如说粽子,作为一种节日食品,也作为一种节日礼品,它承载的文化元素在当今市场上有足够多的立足点,因此年年卖得火热。但那些与现代生活距离较远的民俗,如果不花些心思的话,很快就会淡出历史。例如布艺“五毒”就因女红的失传而越来越少见。另外,赛龙舟如果不是政府文体部门特意安排赛事,也很难回归。因此,我们在摒弃不环保的雄黄酒之时,应该提倡尽可能多地留存传统节日原汁原味的民俗文化元素,以告子孙。
赋予传统节日
新的时代内涵
“端午节除了民间通常所说的端阳节、重午节、午日节、五月节、粽子节等别称外,还有天中节、卫生节、天医节、夏节、艾节、菖节、蒲节、龙舟节、浴兰节、女儿节、地腊节、诗人节、龙日、灯节等称呼。不同的称呼既体现了节日习俗重点的古今变化,也体现了端午丰富的节日内涵。”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副会长、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郑元者说。
郑元者认为,目前,一些传统节日虽然被列为国家法定假日,但在节日内涵的挖掘、整理、包装、宣传、推广等方面还有大量的工作需要认认真真地去做,节日的“经济意识”超过了“文化意识”。许多人对过节的印象还仅仅停留在“吃”上,传统节日本身的文化内涵正在逐渐被淡忘或漠视。
专家们建议,赋予我国传统节日新的时代内涵可借鉴西方“洋节”的操作模式,精心组织、立体宣传,增强传统节日的娱乐性与公共性,利用出版读物、网络游戏、电视卡通等现代传播手段,对传统节日进行符合现代人需求的“再包装”。(龚成霞 钱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