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滨海高新讯 “健康所系,性命相托”。天津医科大学每年的开学典礼和毕业典礼中,都要举行医学生宣誓仪式。
培养一名良医造福苍生,而一名庸医则足以误人性命。“我们要打造的医生,应该是临床实践能力强与外语应用能力强的人才,要防治能力兼备,而且要德高医粹。”天津医科大学校长郝希山同时提出,未来的医科毕业生应该具备五方面技能。
“医大”关键词
医术
“临床实践能力强与外语应用能力强”是培养具有较高专业水平和可持续发展潜力的优秀医学毕业生的核心要素。
坚持预防医学与临床医学紧密结合的教育理念……为我国培养大批疾病防治能力兼备的医学人才。
医德
医德与医术相比,医德是第一位的,它是医术的灵魂。
用一颗高尚的心去救治他人。
“健康所系,性命相托”,这也是学校要求每位学医的学生牢记的。
谈人才培养
培养防治能力兼备医学人才
“临床实践能力与外语应用能力”都要强
记者:郝校长,您担任天津医科大学校长14年了。这14年来,医科大学在人才培养、专业设置方面,有何相应的调整?
郝希山:国家医学的发展以及天津市社会经济的发展,对高等医学教育和医药科技提出了新要求。作为天津市唯一的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市属高校,学校在人才培养上打造“临床实践能力强与外语应用能力强”的人才和防治能力兼备的医学人才。
首先是培养“临床实践能力强与外语应用能力强”的人才。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现代医学源自西方,当前与未来,医学国际交流与合作都很重要。学校根据以上这两点,深切体会到“临床实践能力强与外语应用能力强”是培养具有较高专业水平和可持续发展潜力的优秀医学毕业生的核心要素。据此,学校建立了以早期接触专业实践、实验教学、临床见习、毕业实习为主,以课外科技活动和社会实践为补充的实践教学体系。
学校还聘请美国教授作为教学部主任,培养了一支能够英语教学的优秀师资队伍,长期聘任外籍教师20名。建成800平方米的大学生英语自主学习中心。全部实施小班授课,师生互动,保证了授课质量和学生练习机会。
再就是,培养防治能力兼备的医学人才。我们坚持预防医学与临床医学紧密结合的教育理念,建立了完整规范的临床医学专业预防医学教育体系,强化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的群体观念、环境观念和大卫生观念,为我国培养大批疾病防治能力兼备的医学人才。
学校根据医学科学发展和社会需求,也在不断调整专业设置。2007年新增英语(医学方向、四年制),还增加了护理学(社区护理专业方向、五年制);2009年,学校开设了目前国内第一个护理学(助产方向)本科专业。
此外,学校与英国邓迪大学联合培养生物医学工程、影像医学硕士生,与美国费彻伯格大学联合培养医院管理硕士,与澳大利亚拉筹巴大学联合培养卫生事业管理硕士,也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学习机会。
医大是继协和医学院后,国家最早批准试办八年制的医学院校。从2007年起,在临床医学七年制学生中遴选优秀生,进行八年一贯制硕博连读,毕业授予临床优秀博士学位。
谈就业
到社区医院同样大有作为
高端医疗服务需求增长 医大欲建医学城
记者:学校的功能定位是:以人才培养为中心,以本科教学为重点,教学、科研、医疗协调发展的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医科大学。但是,现在医学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业情况并不是很乐观。大部分的医学学生还是要继续进修,才有机会进入医院等医疗机构。对此,您怎么看?
郝希山:目前各个行业的就业形势都比较严峻,但从宏观和长远角度来看,医学这个行业对人才有着巨大的潜在需求。提高人口质量和健康水平是世界各国关注的重要问题,现代工业使人类生存环境不断恶化,重大疑难病症的种类与患病人数日渐增多。
一方面,社区医疗服务需求潜力巨大。我国正在进行新一轮的医疗改革,卫生服务体系和卫生服务模式将会迎来深刻变革。同时,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卫生服务需求,人口数量增长和老龄化的趋势等问题的出现,也为医学的发展带来众多的机遇。医学生就业应改变过去只进大医院的想法,社区医学也是医学发展的大趋势,要相信在社区医院同样会大有作为。
另一方面,高端医疗服务需求日益增长。现代社会医疗发展趋势是集保健、预防、治疗、康复等多层次的服务为一体。人们对健康越来越重视,尤其是全方位的高端医疗服务更有迅猛发展之势。据我所知,我国有些地方如上海、成都已着手建立提供高端综合医疗卫生服务的医学城,建成集健康干预、医疗服务、康复养生、医疗旅游、教育研发和商务配套为一体的现代医学产业集群。这样的大规模医学城在国外也不无先例。我校也提出了筹建天津医学城的设想并在积极推动,其所带来的示范效应和提供的就业机会都将是巨大的。
谈医德
牢记“健康所系,性命相托”
教会学生“用高尚的心去救治他人”
记者:医大以培养“德高医粹”的人为目标。医生是个非常特殊的职业,德行的培养,对于将要成为医生的学生来讲,尤为重要。郝校长,您认为医学生应该在医科大学里学到什么样的德行?这在学校的日常教学和学生管理中,有何体现?
郝希山:与其他学科相比,医学的“德”与“能”关系极为密切。为患者服务,高尚的医德是必需的。医德与医术相比,医德是第一位的,它是医术的灵魂。学校在开学典礼和毕业典礼中,都要举行医学生誓言仪式,让学生们在进入医学领域之前和步入社会之后都能够牢记他们作为医务工作者的责任与使命,用一颗高尚的心去救治他人。“健康所系,性命相托”,这也是学校要求每位学医的学生牢记的。
此外,学校围绕“知行合一,德高医粹”的人才培养目标,对课程设置进行了初步调整,力求将品德教育贯穿于日常教学与管理始终,创立了课堂教学、情境教育、校园文化和社会实践四位一体的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模式。在课堂教学中,将人文素质教育纳入课程体系,形成了社会科学类、艺术欣赏类、医学人文类三大课程模块。情境教育,学校创建了“生命意义展室”,展室珍存着朱宪彝老校长捐献的部分器官和遗体捐献者的遗嘱,以真情实境使医学生“理解生命意义,感悟崇高精神”。校园文化,学校近年来,开展了“探寻医大精神”、“崇尚医德、砥砺品格”等活动,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此外,为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学校成立了全国第一个大学生志愿团体,18年来,共有上万人次学生参加了医疗咨询、患者康复指导等不同形式的志愿者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
谈国际化
医学院校首先要开放自己
未来医科毕业生应具备五方面技能
记者:在医科大学,总能看到各种肤色的留学生,他们来自世界各地。郝校长,医学作为一门国际化的学科,国际交流非常重要。您认为,医科大学以及医科大学的学生,在这种国际化的背景下,应具备什么样的理念和能力?
郝希山:我认为,医学院校最重要的理念就是开放,只有开放自己,融入到国际大环境,去迎接机遇面对挑战,才能使自己得到更大的发展。十多年前的1997年,学校本科医学教育仅录取了来自巴基斯坦和土耳其的留学生12人;而今,我们的在校留学生来自东南亚和欧美56个国家,人数达到1358人,学校已成国内西医院校留学生规模第一的医科大学。与此同时,留学生教育推动了教师与国际医学发展前沿接轨,更新了教学方法与内容,也形成了中西文化和谐共存兼容并蓄的校园文化,对学校国际化进程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医科大学的学生,要争做国际型医学人才。必须有高度的社会责任心,必须有过硬的医疗科研实力,必须有健全的人格和精神。未来的医科毕业生应具备五个方面的技能:一是能促进人们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二是能提供治疗、预防、康复服务相结合的综合性服务;三是能从伦理学、费用效果、对病人的最终利益方面去考虑新技术的合理运用;四是能协调个人、家庭和社区的卫生保健;五是能同跨系统、跨部门的各类专业人员进行有效的合作。这就是说,社会既需要技艺高超的医学专家,又需要知识面宽广的基层医生为社区服务。在知识结构上,要求深厚的文理知识与专业知识相统一;在能力上,要求理论研究与实践应用统一;在意志品质上,要求创新与科学态度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