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新区巡礼 |
潍坊高新区加快社会事业发展综述 |
|
中国网滨海高新:www.022china.com 时间: 2010-02-26 14:59:41 |
|
|
中国网·滨海高新讯 道路宽阔,绿树成荫,人像在公园中穿行;村民由平房搬进了楼房,有了养老、医疗保险,城乡一体化步伐加快;教育投入不断加大,教育质量不断提高,社会救助体系日益完善……如今,生活在潍坊高新区的人们出则便利,住有所安,医疗、养老、教育、住房……都有所依,人民的幸福指数步步升高。
潍坊高新区在推动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同时,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从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加大对改善民生的投入力度,着力加快社会事业发展,让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用实际行动解民困,暖民心。
打造宜居环境 铸就民生之安
潍坊高新区坚持优化硬环境、硬化软环境,打造生态良好、生活方便、生产适宜的城市环境。去年,高新区投资3亿元进行了浞河一期综合治理工程,改造后的浞河,由一条废水沟变成了一条生态之河、环保之河、效益之河。同时投资1亿元,对包括潍县中路在内的25条道路进行绿化提升,目前,全区绿化总面积达到492万平方米,绿化覆盖率45%,人均绿地39平方米。实行道路保洁市场化运作,对重点路域24小时保洁,垃圾清运率、无害化处理率均达100%。
同时,高新区按照“完善西部、改造中部、提升南部、突破东部”战略,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步伐,规划建设10个农村城市化集中居住区,着力改善农村居住条件,目前已建楼房290栋、130万平方米,安置5700户、1.65万人,实现了农村变城市、农民变市民的历史性跨越。
优先发展教育,夯实民生之基
潍坊高新区以“让高新区的孩子享受到最优质的教育”为目标,坚持把教育作为民生之基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在全区全部免除城乡义务教育阶段学杂费、课本费以及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借读费;重新调整学校布局,公开招聘名师,合理配置资源,打造出北海、双语、东明等义务教育品牌学校;加强与区内院校合作,建起从学前教育到义务教育、从高等教育到职业教育的体系;不断加大教育投入,年年实现公用经费、教师工资、建设经费“三个增长”;大力推进素质教育,不断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审美素质。通过各种有力措施,使教育成为高新区的一大亮点和品牌。
在加大教育经费投入的同时,高新区加大了对农村学校投入的倾斜力度,促进教育均衡发展。2009年高新区实施了校舍改造工程,为所有农村学校配齐英语教师,农村中小学学生公用经费分别提高至687.47元、445.07元,超过了省规定的标准。同时,高新区将今年定为“学校建设和内涵提升年”,计划新建7所学校,到2011年全区所有师生将告别平房,使用功能齐全、设备先进的现代化新学校。
提升医疗水平 解除民生之忧
潍坊高新区不断扩大基本医疗制度受益面,在全市率先把区内就医挂号零收费、基本用药零加成,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公共卫生服务项目100%覆盖的“双百双零”政策推广到农村、辐射到农民。同时,加快医疗卫生项目建设步伐,规划建设2大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7个社区卫生服务站;充分利用全市资源,与市人民医院合作开工建设总投资15亿元、总建筑面积26万平方米的多功能、现代化新医院,全部建成后,将形成以人民医院为龙头、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重点、以社区卫生服务站为基础的立体化医疗卫生网络,让全区广大群众小病不出社区、一般病不出高新区、大病不出潍坊市,享受到最便捷、最及时、全方位的医疗保障服务。
提升社保能力,筑牢民生之本
近日,清池街道村民李胜茂领到养老金后,高兴的说:“我们农民也有了养老金,像我们老两口,自从加入了养老保险,一个月就是250元,日常生活有了保障,比向儿女们伸手要钱要好得多,这还要感谢党和政府的政策好。”
潍坊高新区把加强社会保障作为坚持以人为本、不断改善民生的重要措施。
全面推行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抓好社会保险扩面征缴,不断提高城乡低保救助、农村五保供养标准和集中供养率,为农村困难群众发放医疗救助金,促进了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和提升。特别是及时建立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将财政补贴增加到35%,失地农民养老保险参保率达到100%,彻底解决了农民的后顾之忧。为妥善解决全区孤寡老人的托老养老问题,高新区建设了设施一流的安养中心,融托老养老、医疗保健等功能为一体,为老年人提供全方位生活服务,目前已经有数十位五保老人入住。
潍坊高新区还加快完善社会救助体系。及时足额发放各类社会救助资金,去年为全区城乡低保对象发放救助金137万余元。大幅上调城乡低保、五保供养及农村医疗救助标准,目前调整后的标准为城镇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为每人每月300元,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为每人每年1560元,五保对象分散供养标准为每人每年2800元,集中供养标准为每人每年5500元,较潍坊市集中供养标准2400元,高出了一倍还多。农村医疗救助对象全年个人累计享受救助金额由最高5000元调整为7000元,特殊情况每户最高不能超过8000元调整为21000元。同时广泛开展了一系列助残工程和“危房改造工程”,有效保障了贫困群众的基本生活。记者 程爱华 |
|
[推荐] [收藏] [打印] [关闭]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