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滨海高新讯 60年,光辉岁月弹指挥间,60年,中华大地沧桑巨变。我们迎来了新中国60岁华诞。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饱经战争沧桑与落后苦难的中国人民终于重新站起来了!那时的中国,民生凋敝,经济严重落后,国家百废待兴。光阴如水,岁月如梭,进入崭新21世纪的中国,国富民强,综合国力强大,国家繁荣兴旺。
新中国成立60年来,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河西区各项事业得到迅速发展。河西区委、区政府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市委、市政府对河西区做出的“市级行政中心、文化艺术中心、商务办公中心、创意产业基地和生态宜居城区”的最新功能定位,进一步完善政府服务功能,改善投资环境,发展现代服务业,加快区域经济快速健康发展。形成了以大沽南路商贸一条街为中轴、小白楼商务中心区、解放南路物流集散带和友谊路金融文化博览区等多个商贸群体为支撑的河西商贸经济框架布局。
在加快区域经济发展的同时,河西区委、区政府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让群众共享发展成果,惠及河西居民,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发展区域服务业,建立便民服务体系,进一步改善民生民计,全面打造功能完善、环境优良、安定祥和的生态宜居城区,促进了社会和谐,群众安居乐业。
河西区经贸领域的巨大发展变化和亮点频闪,在一定程度上折射着新中国成立60周年之巨变。
以人为本打造便民早点工程
“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是科学发展的核心,更是河西区发展的理念。涉及群众生活的事无小事,河西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民生,将便民早点工程列为一把手工程,思路超前,管理到位,扎扎实实为百姓办好事、办实事。
区委区政府及商务主管部门把推动社区商业发展作为关注民生、建设和谐河西的重要内容,建立健全上下贯通、左右协调的工作组织和一层抓一层、层层保落实的便民服务保障体系。
在推进社区商业工作过程中,区领导经常深入现场调研、督查工作进度、协调解决难题,服务指导社区商业工作的快速发展。区委书记沈家聪明确定位了河西区发展以“菜市场进街道、商业进社区、便利服务进家庭”为核心的民生“三进”工程;区长彭三先后召开河西区早点工程和菜市场工作专题会议,明确区政府要围绕“便利消费进社区、便民服务进家庭”的主题,对社区商业工作明确任务目标和基本要求;主管商务工作的副区长许迪春,多次到社区调研,参与制定区域性标准,设立专项资金,召开专题会议,积极推进社区商业发展。市商务委的领导也多次到河西调研,指导帮助做好社区商业工作。
吃早点难是多年来社区商业建设中的重点和难点,通过深入调研,河西经贸委归结出吃早点难的主要原因:一是天津居民对早点品种的要求,必须有馃子或煎饼馃子,二是网点分布不均匀,三是新建网点没有配套预留设施。针对以上情况,河西区经贸委经过深入调研,遵循便民、利民的原则,制定了“便民早点进社区”工程的实施方案,提出为弥补早点经营网点空白或不足问题,要合理配置早点经营点位。在发展品牌连锁早点经营、鼓励正餐企业经营早点的同时,在津工超市等连锁便利店增添早点经营和在社区设置便民早点售货车。从经营模式上,积极吸纳连锁配送企业进入河西区经营,统一制作便民早点售货亭或流动车,通过“三级配送”、达到“六个统一”,即:由企业生产基地配送到固定售货亭,再由固定售货亭对部分早点品种进行再加工后配送到早点流动车售卖;便民早点售货亭或流动车实现经营设施、员工着装、品牌标识、品种价格、经营时间、规范管理六个统一,联手坐落在辖区内的津工超市,在48家门店增加了早点经营。
将挂甲寺街作为推进便民早点售货车经营的试点街,以社区为单位,对流动早点经营摊贩进行登记规范,为13个街配置了321辆早点车。联手相关部门实施长效管理,区卫生局、工商河西分局依法为经营者办理了健康证、卫生许可证和营业执照,提高了经营者的积极性。规范各街的早点加工点位,通过提升设施和整改卫生条件,为达到标准的早点加工点位办理证照,对这些点位的原材料实施索证索票。
河西区大力推进“便民早点进社区”工程,较好解决了群众吃早点难的问题,为群众生活带来了便利、安全与健康。在河西的楼群里巷,一辆辆桔红色的早点售货车每天一早便出现在各个社区,车上不仅有天津人喜爱的煎饼馃子、大饼鸡蛋,还有面包、牛奶等西式早餐,遍布各个社区的便民早点车方便了居民,也成为社区一道靓丽的风景。居民王大爷是个地道的老天津卫,早点售货车进社区可美坏了讲究传统美味和卫生的王大爷,他说:路边的早点摊儿卫生情况实在让人担心。有了早点售货车,现在我吃早点也成了一种享受。早点不但非常干净,豆腐脑、芝麻烧饼、煎饼馃子、锅巴菜做得味道也很地道!”
都市产业助力区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直至上世纪九十年代,河西区拥有我市著名的土城工业区和陈塘庄工业区,分布了众多大型冶金、纺织、造纸、化工、电子、机电等骨干企业。上世纪九十年代末以来,随着天津“工业东移”的实施,河西区按照市委、市政府“退二进三”的战略部署,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产业结构开始了新一轮的重大调整。
都市产业是适应大都市可持续发展要求,能充分利用大都市的生产要素,提供较多的就业岗位,满足都市居民消费和特有的市场需求,并与城市环境相协调的制造业。进入21世纪的河西区产业架构中,新兴都市产业不断得到壮大、升级和优化,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形成了一批现代服务业品牌和竞争力较强的都市产业型企业。
楼宇经济是都市产业的发展载体,是河西新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此,河西区积极应对形势,增强主动意识,大力发展楼宇经济。2009年初,河西区政府相继出台了《河西区2009年推进服务业发展行动计划》、《河西区2009年推进楼宇经济发展实施意见》等系列文件,再次明确招商引资以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为重点,大力推动楼宇经济发展。
发展大型商业载体,推进大型商业设施的建设,大力发展新兴的大集团及连锁商业。培育了业态齐备、功能完善、特色便捷的利民道、瑞江、永安道社区商业中心,形成了日趋便捷完善的商业载体布局。今年2月25日,易买得超市梅江店开业,该项目投资额3000万元,经营面积约1.5万平方米。
实施品牌战略,都市产业实现新突破。积极实施以做大品牌为着力点的总体思路,重视、保护和发展壮大“桂发祥、十八街”等商业老字号,拓展鸿起顺、佟楼副食、红霞糕点等传统名品、名店的著名品牌声誉,不断提升扩大品牌效应。对桂发祥、鸿起顺、佟楼副食、“食为天”快餐等商业品牌,在政策上倾斜,在资金上投入,使优势名牌企业实力不断壮大,市场占有份额不断增加。
做大做强老字号,桂发祥麻花优势名牌企业实力不断壮大,形成1.4万平方米的麻花生产基地,在全国各地建立经销点1700多个,年销售额3亿元,产品远销全国各地,并出口美国、澳大利亚等12个国家和地区。桂发祥麻花饮食集团成为“中国商业名牌企业”和“天津商贸流通百强企业”。鸿起顺餐饮有限公司营业收入、利税总额连年居全市清真餐饮业之首,名列全国清真餐饮40强,成为中国商业服务名牌。“食为天”快餐店便利、卫生的经营特色得到了百姓的认可和同行的赞誉,呈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佟楼副食商场成为全国实施“三绿”工程示范单位。
大维服装、华林医疗保健品等一大批名牌产品进一步发展壮大,江胜置业等8家私企进入“市私企百强”行列。经贸系统企业家王建强被授予“全国餐饮业优秀管理成就奖”,宋玉璞、关苏芬、孙汝泉等人被授予“市级劳动模范”、“天津优秀企业家”称号。
节能降耗是营造宜居民生环境的必然选择,也是推进区域经济科学发展的重要途径。为完成好“十一五”规划中的重要任务,河西区重视加强能耗、排污型行业、企业和重大工程项目的节能降耗和减排工作,运用综合手段,帮助企业转变传统的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率粗放型增长方式,加快经济结构调整;与市经信委联合,在居民群众中开展了天津市节能减排宣传周等一系列节能减排普及活动,全面提高群众的节能意识,全区节能减排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去年在全市率先完成了区域企业节能减排整体评估,30多家企业都制定了节能降耗落实计划。为区域企事业单位提供节能降耗管理思路,河西区还举办了首届节能降耗论坛,邀请国家、本市有关部门领导、专家,就能源战略、节能规划、节能降耗打造绿色河西等话题进行了探讨。
改善民生高起点推进标准化菜市场建设
河西居民买菜由地摊阶段、农贸市场阶段到标准化菜市场阶段,折射出新中国成立60周年河西民生的发展巨变。
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初期,允许个体商贩经营,摆地摊现象较为普遍。虽然解决了居民买菜难问题,但因摆摊占道,影响了城市交通和市容卫生。上世纪90年代到2004年,占路市场与农贸市场并存阶段,政府采取退路进厅的方式,规范摊贩经营,但存在着集贸市场设施简陋,卫生、安全没有保障等问题。
关注民计民生,根本上还是要靠发展。区委区政府以加快标准化菜市场建设为突破口,不断提高便民服务水平,满足群众需求。河西区经贸委作为牵头单位,积极组织有关部门制定河西区标准化菜市场建设规划,采取“政府引导与市场运作相结合、高质量建设与高标准管理相结合”的方针,在取消占路市场和乱摆乱卖的同时,加大投入,让出场地资源给惠民的菜市场工程,做好菜市场选址与建设工作,依法加强菜市场长效管理。
河西区先后投资9000余万元,撤除了8个占路市场,拆除了19个不具备改造条件的农副产品市场,并以“高起点设计、高标准建设、高水平管理”为原则,将11个农副产品市场改造提升为菜市场,新建、改建了41个标准化菜市场,辐射全区13个街、80余万居民。
市场的面貌也大为改观,设施档次明显提升,形成了硬件标准、配套设施、名称标识的三个统一,规范化的菜市场建设得民心、顺民意,极大地方便了百姓生活,优化了城市环境。遍布全区的菜市场已经成为河西区经济发展的新亮点。深受广大居民欢迎。
现年80岁的张奶奶,见证着菜市场建设为百姓生活带来的便利。上世纪90年代,张奶奶买菜要去前进道马路边的地摊上去买,夏天,小贩们丢弃的垃圾散发着刺鼻的异味;冬天,小贩们泼的水结着薄薄的冰板,稍不小心就会滑倒。如今,张奶奶买菜方便极了,三义庄菜市场离家仅有50多米的路程,舒适的购物环境,蔬菜农残定期检测公示牌、熟食制品提示牌、计价秤等一应俱全,让张奶奶明白消费、放心消费。张奶奶感慨道:“没有菜市场的建设,我还得去马路边买菜,刮风下雨、酷暑寒冬真不方便,是区政府对百姓生活的关心给我带来了便利。”
遍布全区的菜市场已成为促进河西区区域经济发展、繁荣市场消费的新亮点,得到了市领导和市商务委的高度关注和支持。胡锦涛总书记和天津市领导曾到河西区菜市场调研视察,对菜市场建设和管理工作给予了好评。商务部有关领导对河西区菜市场建设也给予了高度评价。市领导率全市18个区县主要负责人在菜市场调研后给予了充分肯定。区市场办被评为天津市“五一”劳动奖章先进集体。
河西区经贸委在菜市场硬件建设达标的基础上,认真加强长效管理,进一步完善菜市场各项管理和设施。对菜市场管理人员进行专题培训,如农药残留的鉴别、计量器具的正确使用以及诚信服务、文明礼貌用语等内容;进行达标认定;加强对菜市场卫生和配置蔬菜农残检测设备的巡回督查,做好菜市场经营摊位计价秤统配统管,积极推进菜市场经营商品明码标价工作,全面提升菜市场管理档次和水平,市场办被评为天津市“五一”劳动奖章先进集体。
努力完善便民服务体系。投资70万元,统一制作了自行车修理流动车,规范配套设施和工具,将155辆规范的流动车发放到干道主要社区,形成了创卫工作中的一道风景线,受到居民群众好评。永安道、瑞江花园、利民道社区商业中心被命名为全国社区商业示范社区。
商旅互动吸引着八方来客停下来
河西区积极加快商贸旅游服务业发展,在区十五届人大四次会议上,将发展商贸旅游业写进《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商贸旅游业营业收入比上年增长15%的工作目标。
为此,河西区经贸委积极贯彻区委、区政府发展商贸旅游业的要求,充分利用现有的区位条件、自然资源、产业优势与发展机遇,全面实施“商旅互动”发展战略,站在高起点、抢占制高点、达到高水平,以高水平规划引领河西商旅业发展。引进、改造、建设一批上规模、上档次的商贸、餐饮、休闲娱乐项目,引进和发展竞争力较强的大型企业集团,增加服务品种,提升服务档次。同时聘请设计云南丽江整体规划的专家制订《河西区商贸旅游服务业发展规划》,对这一产业给予政策和资金倾斜,以吸引更多的人流、物流、资金流,提升河西商贸旅游服务业发展水平和中心城区的繁荣繁华度。
发展商旅服务业品牌、打造特色街区。大力培育桂发祥工业游、挂甲寺文化游等旅游品牌,整合区域载体资源,发展旅游特色街区,着力打造被市政府列入全市发展商贸旅游服务业40个精品项目的人民公园城市会客厅、新海湾海鲜美食广场、天津湾文化休闲广场项目。
人民公园城市会客厅项目,确定了“因地制宜充分利用现有网点资源,深入挖潜全面发扬天津最大私家园林传统优势和打造精品工程,亮出河西品牌”的工作原则。明确了“借势京津同城化趋势,传承津门近代历史底蕴、构筑现代休闲生活方式、体现天津国际大都市繁荣繁华商旅氛围”的开发理念。通过建设“集时尚、购物、餐饮、娱乐、艺术、休闲于一体,代表着天津国际化大都市体验式消费、享受式休闲的尊尚社交首选场所”的设计方案。
梅江新海湾坐落于友谊南路与珠江道交口,是梅江地区最具规模的商业载体,水景辉映,建筑造型独特,实现商业、建筑、艺术的完美结合,成为梅江地区乃至新河西的地标性建筑。
依据海河沿线商务带休闲旅游业的功能定位,围绕海河综合开发改造,突出特色、实行与周边地区不同的错位竞争策略,大力发展高品位的休闲旅游业,打造德式风情街、天津湾嘉茂休闲广场、海河水上运动世界、柳林风景区等旅游景观带的开发建设。其中,作为天津市商贸旅游业重点项目——集观光赏景与餐饮娱乐为一体的休闲区域天津湾文化休闲广场,位于海河光华桥南侧的嘉茂购物广场门前广场,充分利用嘉茂购物广场的商业聚集效应以及海河沿线休闲观光的资源优势,在嘉茂购物中心北门开发夜市项目,占地面积为1200平方米,建设特色售卖亭,配以300余个休闲茶座,以经营酒吧、咖啡、甜食饮品等休闲餐饮为主。广场采用播放轻音乐、引入文化演出,让市民得到双重享受。日前,举办了“绿色中秋福满家”展销展示活动。
进一步优化商贸旅游业发展环境,精心打造大沽路、友谊路等商业街区的夜景灯光工程,指导企业适时调整、装修,营造良好的商业氛围,使河西呈现出白天五彩缤纷、夜晚繁花似锦的繁荣景象。
在“商旅互动”中,他们策划了多项商贸活动,以节促市、项目拉动。如紧紧抓住各大节庆日的商机,借节造市,营造氛围。在元旦、春节举办商业展示活动,在五一、中秋、国庆等节假日,精心策划绿色食品走进千家万户、地球村购物节、河西区啤酒节、金秋购物节、中秋团圆美食节等大型节庆活动,以扩大内需,拉动消费。
2003年4月至今,河西区成功举办了7届商务商贸节,迎来了寻求发展、络绎不绝的八方宾朋。在这里,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得以汇聚,新思路、新观点、新思维相互碰撞,并带来河西新一轮的大发展。
高效服务
为企业良性发展保驾护航
认真为企业治乱减负。组织区内各职能部门为企业治乱减负,提高为企业服务的效率,取消不适宜的行政事业性收费,减轻企业发展负担,为区内企业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
以优化区域招商引资环境为目标,河西区经贸委通过召开治乱减负例会,规范行政事业收费程序,为企业上门服务和定期开展专项治理,设专门举报箱、举报电话,畅通企业投诉举报渠道,开展全区各执法部门及有关单位治乱减负大检查及重点抽查等多种途径,加大治乱减负力度。今年以来受理企业反映问题18件,取消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累计2项,为美迪亚、津西供热、登发、宝洁公司等企业解决难题30件,减少直接经济负担1200万元。在市减负办组织的查基层单位、查薄弱环节、查突出问题和抓典型、抓查处、抓曝光的“三查、三抓”活动中,区内执法单位抽查满意率达90%,极大地改善了河西区企业发展环境,有效地促进了各执法部门行政效率的提高。
为区域民营经济、中小企业发展服务。河西区政协、经贸委、工商联联合举办了河西区民营经济论坛,综合考虑纳税额、注册资金、科技含量等情况,确定了河西区100家民营企业为重点服务对象,确定渤海明珠、天津环球金融中心、耐乐实业为市重点民营经济项目。分析河西区目前民营经济发展特点及问题,制定河西区2009—2013年民营经济发展规划,从企业总量、注册资金、纳税额等十个方面确定了今后五年的发展目标。
开展全区中小企业分类调研,摸清了底数。每年免费对全区120家中小企业进行专题培训,提升了企业竞争力和创新发展理念。组织美迪亚、华林伟业公司等中小企业参加青岛科技成果展,帮助企业开拓市场,与日本、荷兰和山东等国内外客商达成合作意向。
无忧消费
安全食品走进千家万户
民以食为天,食以洁为本。食品的质量安全,直接关系着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关系着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抓好食品安全工作,是改善民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树立政府形象的一个重要举措。党中央、国务院推出的一系列重视食品药品安全,关心和体恤人民健康的重大举措,无不奏响着“以人为本、关注民生”的强劲旋律。
河西区高度关注民生、健康消费,社会和谐,始终将市场稳定、食品安全作为保障民生的重中之重来抓,搞好“绿色产品进市场、健康食品进家庭”工程。通过规范和净化河西的市场经济秩序,搭建安全消费的平台、营造放心的消费环境,让安全食品走进河西越来越多的市场和家庭,把住病从口入这一关,让居民群众生活得健康、快乐。
在完善便民服务环节的同时,河西区经贸委严把食品生产与流通安全两个关键环节,加大市场经济秩序监管力度,促进市场诚信体系建设,加强食品安全专项整治。组织区食品安全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出动执法人员1000余人次,深入全区菜市场、餐饮企业、连锁超市,重点对全区粮油制品、猪肉及其制品、儿童食品进行检查200余次,保证了奥运会、残奥会和达沃斯论坛期间河西区未出现一例食品安全事故,营造了区域优质消费环境。
在“三鹿”奶粉出现食品安全问题时,他们第一时间协调质监、工商、卫生等部门开展拉网式检查,将全区卖场中含三聚氰胺的一千余公斤的“三鹿”及其他不合格乳制品全部下架、妥善封存,实现了对消费者购买、使用的“三鹿”奶粉的无条件退货,确保了河西区市场乳品消费安全。
为保证今年区域两节市场供应和粮油食品安全,河西区认真开展了餐饮企业、流通领域的食品安全专项检查。联合经贸、市场、工商、质监、卫生、物价等部门,出动执法检查人员近千人次,开展月饼、乳制品、猪肉及制成品等食品安全检查,通过对区内14家大型超市、95个中小超市和便利店、800多户食杂店、41家菜市场的1885户食品经营摊位及204户食品生产企业、单位食堂进行食品安全巡查,查处无照经营食品案11起,对5个批次的监测不合格食品勒令下架并处罚。鉴定并查扣各种假酒和涉嫌侵权酒488瓶。对索证索票和进货台账情况进行了专项检查,有效地净化了市场消费环境。
同时,组织区内950家有食品经营资质企业,开展《食品安全法》培训,在区内14家大型超市门前组织义务咨询,帮助食品经营企业知法、懂法、依法经营,指导消费者有效维权。
此外,区政府还通过举办“让绿色产品走进千家万户”推介展示等一系列活动,积极倡导绿色食品、引导健康饮食,河西区市场办和全区菜市场的代表签订合作协议,让更多的绿色农产品走进市场、走进百姓的家庭、让更好的健康食品端上群众的餐桌。该区已有36个绿色农副产品专柜和1家绿色农副产品专卖店开业运营。撰文 贺青 梁楠 王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