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滨海高新讯 坐在飞机上,从云端俯瞰雪域高原,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雕刻出一道道硬朗的山脉线。山顶覆盖的皑皑白雪,与躲在太阳背面的山脊投下的影子,形成黑白分明的巨大色块,一直铺陈到天际。
24日,高原迎来天津客人。赴西藏学习考察的天津市代表团乘机抵达藏区重镇——昌都,看望慰问在那里工作生活的32名援藏干部,带来了家乡亲人对他们的诚挚问候。
早晨,飞机平稳降落在世界海拔最高的邦达机场。美丽的藏族少女为代表团成员献上洁白的哈达。走出飞机的第一步,就感受到了昌都人民的热情。
简短的欢迎仪式后,代表团成员乘车沿澜沧江岸正在修整的214国道,马不停蹄,直奔昌都。
开车的师傅是个豪爽的藏族中年男子,技术娴熟,说话的时候总是笑,对远方而来的朋友表达了最质朴的欢迎。一路上,他把CD机的声音开得很大,不间断播放着欢乐的音乐。
司机师傅对天津人一点都不陌生。他说,在昌都,天津人是这里的一道风景线。
代表团提供的数据显示,15年来,先后有五批共177名天津援藏干部在这片土地工作生活,与当地干部群众一起,书写了一段段感人的故事。
经过四个多小时的艰苦路程,车队渐渐靠近昌都镇。远远望去,由本市援建的澜沧江广场显得分外醒目,当地人直接称呼它为“天津广场”。广场上,巨大的雄鹰雕塑直对着滚滚澜沧江水,象征着津昌两地人民间的深厚情谊。
午餐时,与几位天津公安系统的援藏干部聊了起来。
“想家吗?”
或许是许久没有见到家乡亲人,大家显得有些激动:“当然想了,基本上一年才能回去一次。虽说现在交通条件好些了,但来回一次还是很不容易。”
“工作累吗?”
“说实话,肯定很苦。但是,我们要时刻提醒自己是天津人,因为我们代表着天津的形象。不管碰到什么事,我们都要第一个往前冲。”
望着他们被高原阳光晒黑的脸庞,让人想起从云端俯瞰高原时的情形。这些天津人,有着高原山脉硬朗的性格。
当天下午,代表团与全体援藏干部座谈。代表团团长、市长黄兴国亲手把一封装祯精美的慰问信送到每个援藏干部手中。打开信封,出乎预料,原来是一首诗:
两年前,你们告别美丽的家乡,
把党的召唤和亲人的叮咛装进行囊,
昂首踏上这神奇的雪域高原,
来到祖国最艰苦的地方。
哦!你们选择了西藏,遥远的西藏,
就像雄鹰选择了展翅飞翔。
你们走过了多少牧区雪地草场,
你们体会了多少风雨大冰雪凉,
一杯杯酥油茶青稞酒盛满藏胞的敬意,
一条条洁白哈达是对你们最高的奖赏。
美丽的雪莲花和格桑花映出你们的笑脸,
民族团结的旗帜在你们心中飘扬。
几回回梦里回故乡,思故乡,
绵绵思绪像奔腾不息的澜沧江,
你亲手为慈祥的母亲理白发,
泪眼中闪着父子情深夫妻情长。
哦!你们是海河的优秀儿女,
将名字深深镌刻在心血浇灌的土地上。
今天,我们披着雪域霞光相聚在一起,
共祝新中国六十华诞繁荣富强。
明天,我们在海河岸边摆满美酒,
迎接你们凯旋,奏响激情乐章!
读着感人的诗句,援藏干部心里热乎乎的,有的流下了眼泪。
天津市第五批援藏干部领队、昌都地区行署副专员梁淳久接受了记者采访。
“2007年6月,天津第5批32名援藏干部抵达昌都地区,正式开始了新一轮三年对口支援工作。我们抱着这样的决心一一到这里来,就是要做事的,一定要为当地留下点什么。如果说不苦,那是假的,饭不可口、觉睡不稳、澡洗不上,下乡调研一次,往往要花很长时间。你说苦不苦?但一个个困难我们都克服了,头疼时吃药顶一顶,忙时把被褥搬到单位,十几二十天不回公寓。有的眼睛发炎仍带病坚持工作,造成视力急剧下降几近失明……这些事情,真是太多了,数不过来”。梁淳久说。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天津的4名专业技术援藏干部在一年半的援藏任务结束后,在受援单位真诚挽留下,克服身体、家庭等方面的困难,留下来继续完成第二个一年半的技术援藏任务。”梁淳久告诉记者。
这群可爱的人,谱写着一曲曲动人的歌。
25日,代表团成员在微明的晨曦中启程,奔赴邦达机场。原本要乘机飞赴拉萨,但由于大雪原因,飞机无法停降,全体成员只能乘车沿盘山公路赶赴拉萨。送行的援藏干部心里很清楚,这一趟山高路远,许多第一次登上高原的人恐怕很难适应。他们叮嘱来叮嘱去,送氧气瓶,拿御寒衣,帮助协调各种问题。看着他们忙碌的身影,大家心中除了感激,还有留恋和深深的祝福。
车队从机场出发了,沿318国道开始了两天的颠簸之旅。
望着依依不舍挥手告别的家乡亲人,望着昌都连绵无尽的群山,想起援藏干部们在这高原艰苦的自然环境中工作生活,想起他们平凡中蕴涵着伟大的动人故事,泪花已在眼眶中闪烁。记者 白俊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