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把鸡蛋都放在一个篮子里
——朝阳特大旱灾后引发新思索
今年朝阳又遇历史罕见的特大伏旱,全市400多万亩庄稼遭灾,其中172万亩绝收,损失惨重为近年来罕见。然而,令人欣慰的是,朝阳人不但没有被这场特大旱灾击垮,痛定思痛后反兴“是祸亦是福”的塞翁之叹。他们说,这一回大旱,算是彻底把朝阳旱明白了,眼下除了全力抗灾自救,秋后和明年初的任务就是彻底把农业产业结构“调”明白,让朝阳农民今后不再受老天爷的气。
借旱灾的教训,反过来全力助推新农村建设,是这场“旱灾进行时”朝阳农村工作思路上的一大创新。该市分管农业的副市长说,如今,风调雨顺年景已经不是正常,而遭受旱灾袭击却成了正常年份。朝阳十年九旱,再不彻底改变雨养农业的格局,新农村建设在朝阳就根本无从谈起。既然新农村建设的当务之急是发展生产,那就让我们借这次旱灾把产业结构的调整彻底做到位。
天越旱地越要种精
除了把地种精,地越多越要少种粮,说这话的人,是朝阳市农业部门专家级的官员。当然,这话是相对的。
想想也是,天那么旱,水源又极为有限,当抗旱的成本已远远大于可预期的收成时,抗旱种大田显得格外无奈。那么如何把地种精,把好地种好,让那些贫瘠薄田发挥它们应有的功用?这样的聪明农民,其实在朝阳并不在少数。
8月正值大旱时,记者跑了几个乡看灾情,眼见了“几家欢乐几家愁”的真实场面。光靠广种薄收的农家,眼睁睁看着二三十亩大田干枯焦死眼中冒火,却因水源不济而无法施救。相反的,几户仅靠亩八分水浇地御灾的农户,却是任凭晴空万里,我自闲庭信步。
建平县白山乡农民王小辉没想到,今年他栽植的10亩无籽西瓜,产优质瓜3万公斤,净挣了2万元。缘何,没盲目种地,选种了西瓜新品种,收获时,看得那些光种粮的乡亲又急又羡。
还有更说明问题的。在玉米等大田作物严重减产时,在省内外享有“豆角之乡”盛名的朝阳县台子乡的村民却收获不菲。种植豆角等蔬菜有水源要求,该乡豆角种植也主要集中在能浇上水的平川村。而居住在平川村的农民多年来有上茬小麦下茬豆角的种植习惯。但小麦是低产低效作物,上茬小麦收入不高。如何让农民增茬增收,从去年开始,该村引进种植土豆等蔬菜品种。今年平川村多数农民上茬不再种小麦,改种乡里引进的“早大白土豆”。这种高产土豆6月20日前上市,平均亩产3000公斤。土豆刚从地里刨出来就被闻讯而来的菜商以每公斤1.6元的价格抢购一空,亩纯收入3800元。再加上下茬豆角收入,每亩纯收入可达7000多元。目前,乡政府又引进洋葱、大白菜,同时考察了香瓜种植,将有水浇地的平川村农作物种植两茬变多茬。
两个例子让农民看明白了:就算是种地,也要多发展水浇地重点田,让有限的土地面积发挥更大的经济效益。
七分棚胜过20亩田
也是面对大旱,记者在建平县沙海镇杜镇村,见到张大嫂时,一时真惊异于她面对满目枯黄的庄稼却满不在乎的神态:“大田是旱了点儿。可我家不怕,就算全绝收了,咱还有一栋七分地的暖棚,比那20多亩田来钱多。 ”
村委会主任说,全村像张大嫂家一样的户不在少数,因为这里早已告别了靠天吃饭的历史,大田里的收入不看得那么重。杜镇村过去光靠种植业过日子时,风调雨顺时啥都好说,一遇灾年就惨。从2005年开始,他们就早早下手搞结构调整,冷、暖棚香瓜快速发展,到去年就达到了150多户,靠这一项,人均增收1500元。所以,无论多旱,村民们心都踏实!
理明了,不用动员,就都会干了。如今在朝阳,一股前所未有的建大棚热正席卷各乡镇。这叫避灾农业,也叫设施农业。截至目前,朝阳已建完小区500余个,面积3.75万亩;在建小区1300多个,面积6.6万亩。
因地制宜以殖补植
单一的产业结构,大旱之年让农民吃尽了苦头。如今则是思路一变天地宽。发展畜牧业,“以殖补植”。截至8月27日, 朝阳全市已建成高标准畜牧小区177处,正在建的355处,预计年底将完成651处,创下历年畜牧小区建设速度与数量之最。柏慧燕都的生猪、澳珍乳业的奶牛、北票宏发的肉鸡,项目快速崛起且声名远播。农民忙种草,忙青贮,忙着建畜牧专业小区……8月份后,天越是旱,这里的畜牧业生产越快步升温。
除了这些,林业经济、林下经济也都势头良好,农村第三产业和劳务输出工作齐头并进,一大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渐挺渐扬。旱了几十年,这一回,朝阳农民真旱明白了。
□记者/张 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