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日、23日连续两天突袭的暴雨,让津城排水系统备受考验,虽经市排管处2000名干部职工昼夜奋战,截至7月24日早晨市内积水已基本退净,但市民对积水给出行和日常生活带来的影响仍心有余悸。是什么原因让津城排水如此不堪重负?又是什么原因让津城积水连连?带着疑问,昨日记者走访了有关部门。
降雨超过30毫米就会积水
继22日晚市区普降大暴雨之后,23日6点至7点、18点至19点,本市相继出现两次降雨过程,半小时内降雨量超过30毫米,达到暴雨程度,连续两天总计降雨量达到155.07毫米。由于连续降雨的范围广、强度大,时间长,远远超出了本市的排水设计能力,加之排水管道饱和、河道水位没有降下,使已退水地区又产生新的积水,没有退水的地区加重了积水,积水片达到46片。据排水部门有关负责人介绍,连续大雨造成积水与本市排水设施的设计能力有着直接关系。本市排水管道设施能力只能满足每小时30毫米的降雨量,超过这一标准必然造成积水。
设施容量有限扩容难度大
既然排水设计能力有限,为什么不尽快扩容呢?据了解,近年来,市政府已连续投入资金,针对排水系统的薄弱环节,新建和改造了一些排水设施,但还远远跟不上城市发展的需要,仍有一大批严重老化或超期服役的排水设施亟待改造。以排水管道为例,众所周知,排水管道直径越大排水能力越强,可如果一味扩充排水管道直径,地下有限的设施容量空间就得全部成为排水管道的天下,现有的燃气管道、供水管道就要面临“无处安身”的困境。如果把排水管道继续深埋,那么,挖地1米甚至几十公分就见水的地势特点又将成为阻碍工程进度的难题。
地势低洼泵站全开仍难速排
谈到津城的积水问题,地理环境绝对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由于本市地处渤海之滨、海河流域最下游,地势低洼,本身就存在着沥涝危险,加之年降雨分布极不均匀,七八月份降雨量占全年的80%,且雨量比较集中,这就为积水创造了条件。正是受此影响,很难实现雨水自流的本市,要想排水就全靠排水系统的雨污泵站抽水。虽然目前本市有168座雨污泵站且在雨季全部开启,但仍难以满足全市迅速排水的要求,只能力争实现“中小雨不积水、大雨退水快”的承诺。
新规划有望解决积水难题
尽管存在上述问题,但从本市今年排水运行调度系统的发展规划中,记者还是找到了尽快消除积水的希望。
面对排水设施老化、改造资金短缺的现状,在市建委的大力支持下,通过以路带水、对排水设施进行逐步改造,部分低洼地区雨后积水问题得到了缓解。同时,有关部门对市区部分道路年久老化的雨水收水井和支管进行重点改造,为市区26座地道泵站配备小型汽油水泵,提高地道排水的应变能力。
今年本市在防汛科技方面,主要将以建立“三个中心”、搭建“两个平台”为主线,继续完善防汛调度指挥信息系统,整合软件平台、升级各子系统。在去年的基础上,防汛部门结合新的特点,继续加大防汛科技投入力度,对市区防汛指挥调度中心提升改造。同时,进一步补充完善防汛调度系统,新增 10个河道液位计、5个重点地区视频监视系统、3个降雨采集点、28个泵站远程监控,实现了对37个主要河道液位监测、90座泵站机组运行情况监测、26个雨量采集点以及26个重点积水地区数据、视频的监测。(记者 白敏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