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进宽敞明亮的敬老院,彭荣全老人感恩万分。
中国网·滨海高新讯 37年前,泰安市宁阳县农民彭荣全迫于生计外出流浪,多年来他辗转全国各地,一直因为"没混出个人样"而不愿回家。两年前他因车祸致残、无法生存而想返乡时,却被告知已经没了户口,身份无法证实。2009年6月4日,经郑州和宁阳两地民政部门合作,彭荣全终于落叶归根,得以在老家的敬老院安度晚年。
流浪37年“黑户”老人难返乡
6月4日中午,泰安宁阳,记者在一辆白色面包车内见到了67岁的彭荣全。郑州市救助站的这辆车当天一早载着他,从郑州飞驰500多公里来到这里。
彭荣全穿着迷彩上衣,戴着一顶黑色帽子和一副厚镜片的眼镜,全身上下显得干净利落。一道道皱纹深深地刻在他黝黑的脸上,也许是近乡情怯,他扶着身边的拐杖,凝神望着窗外,很少主动说话,像是心事重重的样子。
彭荣全是泰安市宁阳县葛石镇刘家庄村人。年轻时他的父母相继去世,家里只剩下他一个人。“在生产队总是吃不饱,家里没钱,只有一间破草房,说媒的都不愿意登门。”提起往事,彭荣全不堪回首。
30岁时他决心外出闯荡,首先独自到了山西长治。因为没上过学,不识字,他找不到固定的工作,只能每天做些开山、挖土、搬砖之类的零工,一干就是 20年。
1993年夏天,彭荣全想回老家看看,可他搭车回到山东、走到刘家庄村口时却停下了脚步,百感交集:别人都是衣锦还乡,我却这么多年没混出个人样来,丢人啊。犹豫了半天,他转身去附近的堂哥彭荣鑫(音)家住了几天。堂哥劝他回来,但他有些心灰意冷:家里没什么人了,回去有啥意思呢?随后他再次踏上了四处流浪的路。
此后彭荣全辗转山西、河北、广东等地打工,艰难地生存着,一个月吃不到几次肉,衣服就到批发市场买10块8块的凑合着穿。2007年6月,他在山西长治襄垣县被货车撞倒,右腿多处骨折。他在医院住了4个多月,花光了多年的积蓄,腿却落下了残疾,失去了劳动能力。
“与其死在路上,不如死在家里。”彭荣全又一次萌生了落叶归根的想法。去年4月,他一路乞讨回到老家,却得知他的亲人不是去世就是外出打工,他的户口也已经被注销了。
证明不了自己的身份,就不能得到当地的安置,彭荣全只好再次出走。“有时走到河边,想想跳进去算了,可实在狠不下心,还是想回家。”彭荣全说。
两地相助老人终落叶归根
今年5月底,彭荣全流浪到郑州时陷入困境,只好向当地救助站求助。“刚见到他时,他抹着泪一遍遍地说想回山东老家,我们详细了解情况后发现问题很棘手。”郑州市救助站安置科科长张水参说,因为时间太久,彭荣全提供的很多信息都无法得到证实,他在老家的户口也没有了,异地遣返存在很大的难度。
郑州市救助站与宁阳县民政局联系后,后者马上派人到刘家庄核实情况,终于联系上了在外打工的几位彭姓村民,证实了彭荣全的身份。 接着郑州和宁阳两地协商,郑州救助站将老彭送回家,宁阳将老彭安置后再为他解决户口问题。
6月4日下午,老彭被送到葛石镇敬老院。当车辆经过远处一座大山时,他凝望着窗外,轻叹了一声:“到家了。”
彭荣全被安置到可供两人居住的20多平方米的房间,干净的床单、宽敞的衣柜,还有一台彩电,吃喝更是不用愁。他坐在床边仔细端详着屋子,眼里泛起了泪花,高兴得连连说道:“30多年了,终于有了个家,谢谢你们!”接着就扔掉拐杖要下跪,被一旁的人连忙扶起。
葛石镇敬老院院长吴延庆说,敬老院最近将专门派一位工作人员照顾老彭,等他休息好后,还将为他做体检。当地派出所的民警也表示,目前还不清楚老彭的户口是迁到外地还是不存在了。如果迁到外地,他们将为老彭回迁户口,若户口已被注销,他们将准备相关材料,重新为老彭办理户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