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网·滨海高新讯 都市的繁华给了人们无限诱惑,而偏远小站却有着别样风景。没有惊天动地的故事,平凡中同样熔铸着质朴的情怀。九年来,天津铁路公安处民警刘义海带着他的小马扎,驻守里澜城小站上,演绎出一个个动人的故事。他是小站和14公里沿线大名鼎鼎的“马扎警官”。
发展义务宣传员 一起维护安全
正月初十的清晨,家住河北区建昌道的刘义海早早地起来,开始准备到离天津有一百多华里的永清县里澜城火车站去上班。刘义海这一去就是三天,由于小站条件较差,他每次去都要带上三天的食物。“我带的饭和衣服,都是爱人给准备好的!”刘义海正说话间,厨房里传来了炒鸡蛋的声音。老伴这次给他准备的是酱牛肉和青椒炒鸡蛋。
刘义海今年55岁,1989年开始从事铁路公安工作,2004年在乘警队值乘期间患脑栓塞,需要每天服用药物。2004年他调入铁路永清派出所,在里澜城驻站工作。里澜城民警驻站点管辖津霸线14公里,实行二名驻站民警两班倒工作制。其管辖线路高路基,没有护网和任何防护设施,无线路保安,同时村街距离线路较近而且较为密集。
8点30分,刘义海将饭菜装进了背包,然后走出了家门。9点,刘义海来到北站,这时车站里已经有几名准备去外地工作的铁警。刘义海常和他们碰面,几个人聊了起来。
9点25分,刘义海登上了开往里澜城的绿皮列车,列车于10点55分到达里澜城车站。这个被杨树包围着的车站很小,只有两栋房屋。位于小站左面的一间简陋房屋,是刘义海和另一名民警的办公室、卧室兼厨房。“过年好啊!”在走进办公室前,刘义海挨个地和春节后还没见过面的小站同事们打着招呼。走进屋子,刘义海放下背包,然后拿起他心爱的马扎、笔记本和水杯,走了出来。将马扎细心地绑在自行车的后架上,将笔记本别在前面的车筐上,他骑上自行车和小站的信号员摆了摆手,然后向附近的小村庄骑去。
作为这个小站的民警,刘义海不仅要负责车站的治安、防火的事项,而且还要负责沿线14公里线路的安全。正月初一、初二刘义海一直在车站和铁路沿线维护治安。这一次,他决定要去村子里看看乡亲们。刘义海很快就来到了小朱庄村村民陈柏昌家,陈柏昌从事修车和电气焊工作,他是刘义海发展的义务宣传员之一。
刘义海坐在马扎上,抓着陈柏昌女儿的手问:“学习怎么样了啊?作业写了吗?”女孩腼腆地笑了起来。“一定要好好学习啊!以后没有文化是不行的!”很快,刘义海转到正题,询问起最近几天的线路情况。陈柏昌回答道:“我今天还到附近的铁道线看了看,没发现人。您放心,我一定盯住了!”刘义海一边记着,一边嘱咐着。
陈柏昌这样的朋友刘义海交了不少。周永顺家住在淘河村,他家与津霸线直线距离50米,能随时观察二三公里线路。周永顺在家搞了一个小型养猪场,每天都在家忙活。几年下来,周永顺从线路上清理下来的闲杂人员有30余名。
帮村民建隔音墙 大家消除隔阂
随后,刘义海骑着自行车穿过涵洞,来到位于铁道旁的赵家场一村村民老范家。刘义海和老范一家缘分匪浅。2010年7月,津霸线上行47公里443米处发生一起交通事故,造成母子二人死亡。赵家场一村紧邻铁路,最近的地方距铁路仅七八米,终日饱受火车的噪音影响。当刘义海敲开赵家场一村书记小周的大门后,还没等开口,只得到一句“什么时候把铁路的噪声解决了,什么时候咱们再谈”。刘义海意识到解决噪声问题就是改变当前警民关系的转折点。
于是,他带着自己的马扎,拿上水杯,一次次敲开村民的大门,一遍遍地听取和记录村民的呼声。刘义海将收集到的群众的意见和建议汇集整理后,向其所在的铁路永清派出所领导进行汇报。所领导对赵家场村的噪声问题很早就与多方联系,此时他们意识到噪声问题不能一拖再拖了。在一次次真诚沟通下,老范终于敞开心扉:“老刘呀,我们真是服了你了,我们只是对事不对人。”经过铁路警方的多方沟通协商,天津工务段终于决定为这里修建隔音墙。隔音墙建成之日,老范拉着刘义海的手说:“多亏了你们这隔音墙才能建起来,这么多年了我终于能睡个安稳觉了。”刘义海向老范和小周仔细地了解了这几天的情况,并再三叮嘱他们随时注意线路安全,及时阻止无关人员上铁路,如有情况及时联系。
已经是中午了,但刘义海坚持要走完此次走访的最后一站。他骑车来到新北街村呆傻人员刘昆(化名)家。2010年,刘昆因到线路捡拾塑料瓶,造成一列客车停车。因为刘昆家里生活困难,他的父亲说没有能力管他。刘昆一家过不了了,刘义海就在经济上接济一点儿。如今刘昆一见到老刘就说:“刘伯伯,我再也不上铁路了。”看见线路附近有人就冲他们喊:“快走!快走!”刘义海和刘父说了会儿话,刘昆也回来了。见到刘义海,他亲切地喊着“刘伯”,然后一边用手比划着,一边对他说:“铁路上没人!嗯!没人!”刘义海欣慰地笑了。在得知刘昆已经在本村找到了一份工作,而且还管吃之后,刘义海嘱咐他,要好好干活,不要给父母添麻烦。
刘义海对记者说,虽然年龄已经不小了,而且身在小站,但他要演奏出最动人的人生乐章。(记者 张家民 通讯员 郑建伟 吴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