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滨海高新讯 到果园采摘蔬菜水果,感受大自然的魅力,体验劳动乐趣,无疑是一件赏心悦目的乐事。但一些游客将瓜果随意丢弃,造成了巨大的浪费,许多农民直呼“伤不起”。记者了解到,近年来,各地以采摘为主题的农家乐风风火火,但如何降低采摘过程中的鲜果损耗,成为困扰经营者的一大难题,游客的各种浪费行为,也降低了不少农户开放采摘的积极性。

不文明采摘 让农家“乐”不起来
静海县杨成庄乡 冬枣浪费超乎想象
“十一”期间,德仁冬枣采摘园里每天至少都会接待三四十位游客。经历了大规模的采摘,现在冬枣园里的枣树上仅有一少部分枣,而散落在地上的不计其数。据农户崔德仁介绍,采摘冬枣时,很少有人小心翼翼,大家往往是看中哪个就伸手摘哪个,而冬枣特别“娇气”,几乎一碰就掉,掉到地上游客肯定不会再要,而农户回收了也卖不出去,所以干脆任其浪费。崔大爷算了一笔账,冬枣园里有2000多棵枣树,如果园里同时接待十几个人的话,一次下来,浪费的冬枣至少有200多斤,而人们摘走的枣不过几十斤。
蓟县毛家峪度假村 一半的山楂被浪费
在蓟县毛家峪度假村,山楂树上果实累累,采摘园里不少游客正在兴致勃勃地采摘。园主告诉记者,由于山楂一碰就会脱落,所以游客们不太“专业”的采摘方法造成了很大的浪费。“我们这里的山楂园不算大,一共有不到一百棵山楂树。今年‘十一’期间接待了数百位游客,每次走一批客人,地上就会多一层山楂果,很多都被踩坏了。”园主大致算了一下,采摘浪费的山楂和被游客买走的山楂数量相当,占到了果园产量的五成。
杨柳青葡萄园 浪费手段五花八门
在杨柳青一个葡萄园,大量的浪费让农户不得不拒绝成团采摘。“去年我们刚干第一年,接待了几次三四十人的旅游团。他们人太多,我们园里的人根本看不过来,旅游团一走我们就发现,他们买走的远没有试吃的和扔掉的多,我们亏了不少钱,且把地里弄得很乱。我们今年只接待家庭小规模采摘,旅游团都拒绝了。”一农户告诉记者。据农户介绍,游客的浪费手段五花八门,有的人直接将葡萄扔在地上,有的人把剪下来不想要的葡萄又挂回铁丝上,等到果实打蔫变质才会被发现。
蓟县九山顶 百余棵梨树浪费2000多斤梨
蓟县九山顶一采摘园的农户小黄家种植100多棵梨树,如今还有近一半未进行采摘,“到目前为止,我们浪费的梨已有2000多斤。”掉落到地上的梨农户都重新回收,但价格却低于市场价很多,因为几乎每个梨身上都会有“硬伤”。“每一批游客来了我们都会叮嘱小心采摘,不要浪费,可起不了什么作用。”小黄说。对于园里还未采摘的梨树,小黄表示,如果完全用于采摘的话,保守估计还将浪费至少千余斤。
专家呼吁
亲近自然时要学会爱护自然
天津社科院社会学所副研究员汪洁表示,采摘产生的浪费情况如此突出,其实是人们渴望亲近大自然,但是却没学会爱大自然的一种表现。农家乐采摘的果蔬在各个超市都能够买得到,但人们仍然选择驱车前往果园,目的就是亲近自然。秋季果实成熟,大家以一种愉悦的心情来到农田,既能释放压力又能获得收获果实的喜悦,这样的形式如今已经被多数人所认可。然而人们却在高兴之余忽略了一点,如何学会去爱护它,每一颗果实都是农户悉心栽培起来的,不该践踏他人的劳动成果。
“自助餐产生的浪费如今已经引起了大众的重视,餐厅也普遍针对这一问题提出了一些限制措施。其实采摘游也是如此,它的浪费也可以通过一些政策加以制约。”汪副研究员认为,地方政府其实可以结合相关部门制定相应章程,用于约束游客采摘的严重浪费行为。同时也提醒广大游客,在游玩的同时,不忘自我约束,文明行动,不要让自己一时疏忽而大煞风景。(记者 王渐 佟芳 见习记者 王月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