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滨海高新讯 最近一段时间,世界各地陆续发生震级不等的地震。5月28日,河北省唐山市市辖区、滦县交界发生4.8级地震,6月18日,天津宝坻区发生4.0级地震。这两次地震让人们心理上也有一点小小的“震动”。对于天津地区有没有“震情”,市民们非常关心,本报记者带着市民的热点问题,请教了相关专家。
“小震”不一定就是“大震”前兆
天津周边连续发生4级以上地震,市民们都提高了警惕,有些市民提出:为什么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就有两次4级以上的地震发生在离自己很近的地方,近期会不会有“大震”发生?连续小震是不是大震的前兆?也有市民查看资料,提出经常有小震是不是可以释放地球能量,避免大震的发生?带着市民们的这些问题和一点点的担忧,记者采访了天津地震灾害防御专家,天津市地震灾害防御中心主任、研究员,陈宇坤博士。
陈主任介绍:4级左右的地震,对释放地震能量的作用不大,因为震级增加一级能量增大约30倍,1000次4级地震释放的能量才相当于一次6级地震的能量,近百万次4级地震的能量才相当于一次8级地震的能量。所以,通过4级左右的地震来释放大地震的能量肯定起不到什么作用。天津周边的这两次地震属于正常的地壳活动,人们不必大惊小怪。从全球来讲,今年的地震活动并没有增强。天津每时每刻都在严密地进行地震监测,近期天津地区发生5级以上地震的可能性不大。
对于市民们担心的“小震是大震的前兆”这样的说法,陈主任提出:地震的发生没有一致的规律,地震的类型不同,其前兆表现就不一样。比如1975海城发生大地震,震前发生了很多次小震。而1976年唐山地震和2008年汶川的大地震,之前就没有发生小震。所以,小震并不是大震前的必然前兆,这也是为什么地震预测非常复杂的原因之一。
宝坻地震不是唐山大地震的余震
前几天在宝坻发生的4.0级地震,地震局专家会商认为,此次地震为孤立性地震的可能性较大。据陈主任介绍:这次地震有独立的构造活动背景,不属于唐山地震的余震。
就前不久唐山发生的地震还是1976年大地震余震的说法,有些市民也提出了疑问:为什么间隔这么长时间还能发生余震呢?就此问题,专家也进行了解释,根据震源地、地震发生的过程等因素分析,5月底发生在唐山的地震确实是30多年前地震的余震。对于一个人来说,30多年确实是比较长的时间,但是,对于一个地震板块来说,30多年是太短了。一个大地震是“孕育”了几千甚至几万年,地震发生后,能量也要缓缓地释放,持续几十年是很正常的。
“十二五”末天津基本具备抗御6级左右地震能力
为加快天津市防震减灾事业的发展,天津市制定了《天津市防震减灾“十二五”规划》,到2015年,全市基本具备抗御6级左右地震的能力。地震监测能力、速报能力、预测预警能力显著增强;建筑物能抗御相当于当地地震基本烈度的地震;建成较为完备的地震应急救援体系;社会公众防震减灾意识明显提高。包括具体的指标为:具备天津市行政区域内1.0级以上地震的监测能力,能够在3分钟内给出3.0级以上地震的初步测定结果;能够在20分钟内完成烈度速报。力争做到对天津市可能发生的破坏性地震震前作出一定程度的预测,对天津市有显著影响的地震震后1小时内给出天津市震后趋势判定结果。新建、改建、扩建工程全部达到抗震设防要求。(每日新报记者 任悦 李海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