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滨海高新讯 昨日上午,在东城区和平里街道举行的“北京市司法行政系统法律服务进社区”启动仪式上,北京市司法局表示,今后每个社区村庄都将有一名律师,提供定向的专业化公益性服务。当天,北京市京德律师事务所、北京市长安公证处与和平里街道七区社区居委会签订了法律服务协议。
协议约定法律服务免费
协议约定,律所要定期接受居民的法律咨询;为社区群众提供法律文书代写、法律建议服务;定期举办社区法制宣传讲座;协助化解社区内各类矛盾纠纷等。长安公证处则要为社区提供公证事项建议和意见等法律服务。
律师事务所和公证处为社区提供的法律服务,主要是宣传、咨询、建议、培训等业务,如在开展社区法律服务的过程中,接受社区居民诉讼、仲裁案件委托和办理公证要求的,仍需严格按照律师和公证接收案件的相关规定办理。
“费用方面,对于律师而言是提供公益性服务,政府也会提供保障,肯定不会让老百姓花钱。”北京市司法局基层工作处处长石光春说。
服务覆盖所有社区村庄
事实上,按照北京市司法局的要求,今后每个社区村庄,都将有一名律师提供定向的专业化公益性服务,对律师力量不足的远郊区县,市司法局和市律协将采取市区与郊区对口支援的方式解决。
北京市司法局表示,将按照每100户设一名人民调解员,每50户设一名信息员的标准,织严织密人民调解工作网络,确保村居调解组织建设覆盖率达到100%。根据全市城市管理网格化建设的推进速度,同步推进法律服务网格化建设,实现“一格一律师”、“一格一法制宣传员”、“一格一人民调解员”的目标。
律师资源得到合理配置
石光春介绍,“法律服务进社区”将全面覆盖北京市2600多个社区和3900多个村庄,而通过该活动,80%集中在城八区的律师资源,也会得到合理的配置,平衡城区与郊区的法律服务资源。
北京市京德律师事务所主任刘爱明认为,法律服务不光是律师自身的义务,同时也是律师宣传自已,拓展案源的途径,社区是一个潜在的市场,同时对于年轻律师而言,能把社区的事情办好,解决“难缠”的事情,对自己的业务能力也是一种提升。(记者张太凌)